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读书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你遇到烦恼、忧愁和不快的事时,应该首先学会自我解脱,去读一读或翻一翻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分散心思,改变心态,冷静情绪,减少精神痛苦。
2.听歌
音乐疗法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心情沮丧、闷闷不乐时,听听歌曲,你不仅可以享受到一种美的艺术,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兴奋大脑,使你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3.倾诉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在失意或受到挫折时,最需要朋友的关照和帮助。
此时,你可以走出家门,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谈谈心,一吐心中的不快,在善意的劝导、热心的安慰下,精神的痛苦将得以消除。
4.运动
参与体育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减压方法。
激烈的奔跑,或者水中的畅游,或者挥拍激战时,肌肉虽是紧张的,神经却是放松的,大汗淋漓过后,你会得到彻底的放松。
5.冥想
经常运用冥想,可以使人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只需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暂时忘记工作,忘记烦恼,让自己进入一种全新的意境之中。不妨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采用舒服的姿势坐下来,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
7.自我关怀
每天写下或画下三件当天发生的、能让你平静或快乐的事,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都可以。可以把它们贴在便利贴上,贴在床头、电脑等醒目位置,感到沮丧时就看看它们。
8.求助专业人士
心绪不佳的人,可以找个可靠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尽情地一吐胸怀。心理咨询师会像医生治病一样,一步一步把你从烦恼中解救出来。
1.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孕期卫生及生理疾病等因素
儿童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身心发展异常,如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母亲孕期的卫生情况(如,孕期营养、孕期情绪状态、孕期服药、生产过程等)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当孩子的身体生病或受外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
幼儿及童年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学氛围、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辈群体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1.要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有心理方面的意识。一般出现心理问题均会伴有一些症状表现,如饮食、睡眠出现异常,注意力、记忆力、学习状态、社交等方面出现反常等,这些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需要家长和老师格外注意。
2.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情绪心理状态。如果孩子的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或者与之前行为有严重的异常,这些都要引起注意,必要时向专业心理老师求助。比如,孩子之前很开朗,近期却特别退缩胆小,经常噩梦连连;孩子开始变得做作业拖拉、容易粗心犯错,喜欢打断大人的话,不能安静或坐立不安等,这些都可能是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到医院进行评估。
3.要懂得分辨孩子的问题是正常发展还是心理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来分辨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易激动,而且开始反驳父母,什么都不跟父母说。如果家长清楚孩子青春期的发展特点,遇见此情况就不会过度紧张,误以为孩子出了问题。因为这些只是属于青春期正常叛逆表现而已。
4.发现问题,莫要慌乱和气馁,我们要摆正心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和治疗!
1.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种下一粒健康的种子,就会长出一棵参天大树。”青少年期是心理健康危机的高发期,因此,家长们在假期期间一定要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问题,积极地引导和干预。
以下情况需要家长们特别注意:
①孩子假期在家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发脾气或情绪低落;
②放假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朋友交往也不和父母沟通;
③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体重在假期期间有异常的下降或上升。
这些现象背后都有可能是孩子出现了心理上的困扰。
2.调整期待值
对孩子的期望应适度。过去,家长常常认为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对孩子有不合理期待。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压抑会使孩子产生人格上的扭曲。因此,家长对孩子应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3.正确评价
对孩子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生活和学习中,既有令人兴奋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败。对于孩子的成败,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随便地将“笨蛋”、“没出息”之类的帽子强戴在孩子头上,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帮助孩子细细分析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不失时机的引导。在孩子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
4.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而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赌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容易产生过分胆小、焦虑、冷漠、悲观、孤独、紧张等特征。
5.尊重平等的态度
尊重:许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在发现孩子有了缺点或错误时,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他们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让其难堪,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
平等:有些家庭以家长为核心,认为家长就是权威,这类家庭笼罩着紧张的气氛。在这种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形成怯懦、自私、自卑、任性等不健康心理。所以当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时,应尽量克制不向子女发泄,对孩子做错事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6.非暴力沟通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中职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少的家长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这很有可能是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卢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沟通方式,倡导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尊重他们,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与要求。具体可遵循以下四步:
①观察。保持客观的观察,而不做任何评价。
②感受。体会自己和他人此刻内心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③需要。通过感受找到双方需要的根源,也就是沟通的目的。
④请求。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明确具体地提出请求。
1.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首先观察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给负面情绪更大的空间时,家长首先要“兜”住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把情绪看作一种提醒,提示现实生活中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
2.一起制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相比“我要快乐起来”这种模糊和宏大的目标,引导孩子定一个细节化、具体的目标更加有效。比如跟孩子一起做一次家务、散一次步、写一副对联,建议他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跟朋友小聚一下等。这样可以让孩子对生活更有掌控感,也更能促成改变。
3.记录令自己高兴的人和事
鼓励孩子每天记录令他高兴的人和事情,家长和孩子一起每周复盘和统计。然后,尽可能多地提供条件让这些人和事进入孩子的生活中,变成他们的资源。
4.有规律的作息和可实行的事务
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孩子的身心达到一个稳定和平衡,一个人如果吃得好、睡得好、有事可做,就有韧性面对人生大部分的情绪困扰。
5.尝试冥想
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状态的时候,很容易深陷在消极的想法里。在这种情况下,冥想会很有帮助。它让人关注身体的感觉,借此将注意力放在当下,有效地把人从胡思乱想中拖出来。家长可以寻找相对专业的人士咨询在家就可以操作的冥想方法,鼓励或者跟孩子一起定期冥想。
6.保持运动
家长和孩子一起运动锻炼身体,或者鼓励孩子跟小伙伴一起打球、跑步。运动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让人心情舒畅,从长远的角度看,还能预防抑郁症的发作。
7.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了解孩子的朋友圈,知道有哪些朋友和同学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之交往。同时,家长日常也多关心、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强有力的后盾。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与朋友、家人的密切关系可以使个体产生较少的消极体验,同时有助于个体走出情绪困境。
8.适当的休闲放松
如果短视频、网络游戏等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孩子缓解抑郁、焦虑的情绪,这未尝不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不可控制地沉浸在无意义的事物上,表现出成瘾的症状,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交,这往往是内在痛苦的一种行为表达,家长要及时觉察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