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01-13 19:44   云南  

南来北往,国际班列通江达海,八方货物快速集结,拼出开放型经济新版图;一路向南,磨憨口岸拔节生长,中老铁路活力奔涌,“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机遇,对标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当好排头兵”要求,走好对外开放必由之路,全面提升昆明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为高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通道流量加速转变发展能量


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的昆明,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枢纽。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2021年12月3日,中国昆明站内的复兴号“绿巨人”、老挝万象站内的“澜沧号”动车组列车缓缓开动,开启一段跨越山河、相互奔赴的旅程。这标志着连接昆明和万象、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为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2年7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印发《昆明市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维护好中老铁路运营安全、加快进出昆通道建设、推进昆玉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等具体内容,提出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充分发挥中老铁路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老铁路通车后,广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开行了中老铁路国际班列,这些班列不断向昆明集结,再出境至老挝万象。除中老班列外,中欧、中亚、中越等国际班列也在昆明集结,不断推动昆明成为承接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物流核心区。目前,以昆明为中心的国际班列,向北辐射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内陆物流节点,向南通过中老铁路、中南半岛米轨铁路到达泰国、新加坡的港口,向东通过“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连接长三角地区,昆明“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4年11月19日,在安宁桃花村站,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中老泰铁路“昆明陆港号”中国昆明安宁至泰国拉廊多式联运货运列车正式首发,首次实现昆明陆港经中老泰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抵达印度洋沿岸港口拉廊,实现陆港城市与海港城市的运营联通,中老泰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放大。


数据显示,中老铁路开通3年来,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运输货物超48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060万吨;自2023年4月13日开行跨境旅客列车以来,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近40万人次。中老铁路“黄金线路”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推动云南对外开放打开新格局。


作为中老铁路的起点,近年来,昆明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RCEP落地生效、承接产业转移等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入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抓好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抓好产业发展,在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扩大消费、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4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两年多来,磨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边境小镇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开放高地,南坡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公寓、边民互市场、政务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城市主干道东盟大道提升改造完工,磨憨拔节生长、蓬勃向上。这座边陲小镇正开足马力加快打造国际口岸城市,成为黄金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特别是在中老铁路迎来通车3周年之际,磨憨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开园。作为区域规划中承载产业转移、产能合作的核心项目,目前已有12家企业入驻,将有效推动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丰富磨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磨憨产业层次,推动磨憨从传统的“通道经济”模式,向更加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口岸经济”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发挥开放型平台外贸主战场作用


外资外贸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全力稳住外贸外资,昆明积极实施强外贸三年行动,对接RCEP规则制定完善贸易发展政策,做实做大做优自贸试验区,积极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在稳外贸方面,昆明市积极做好“四区”联动发展工作,发挥开放型平台外贸主战场作用,建立全市重点外贸企业对接沟通机制,强化外贸企业招引,推进外资企业开展外贸,加快推进机电产品、农产品进出口和二手车出口,制定市级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名单,积极动员外贸企业参展参会抢订单,持续开展政策宣讲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研究,印发市级外综服企业认定办法,积极培育外综服企业,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此外,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持续推进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推进综保区特色保税加工、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大国际采购商和各类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企业引进力度,支持本地特色产品通过市场采购贸易出口。


围绕实际利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工作要求,昆明市不断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大项目落地,持续改善企业服务质量,引入新能源技术推广、新材料技术推广、节能技术推广等绿色生产性服务产业,有效融入昆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昆明市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基本盘稳固、进资渠道多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平台效能提升的态势,外资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昆明市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的昆明,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主动吸引优质跨国企业深耕发展,持续升级引资结构,不断增强昆明外向型经济综合竞争力。


下一步,昆明市将从推动对外贸易提质增效、以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实现服务贸易能力提升、加快对外物流通道建设、推进多层次区域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磨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构建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商会协会、企业组成的外商投资促进体系,推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保区、磨憨—磨丁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创新提升,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昆明商贸服务型、昆明—磨憨陆港型、昆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中国昆明国际陆港融合共建,打通中国至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国际冷链多式联运双向对流通道,积极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科技创新为产业注入源源动力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昆明市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2年以来,昆明市高起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亚洲唯一、国内最高水平的天元数学国际交流中心正式竣工启用,标志着昆明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的嵌入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24年,新修订的《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公布,为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11月发布的《2023年云南省科技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昆明市R&D经费投入150.71亿元,投入强度为1.92%,总量和强度均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4年1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云南“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入选,全省5年来首次入选,标志着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该集群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锡铟实验室等一批省级重点创新平台,集群内企业向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提供500多个产品、4000余种规格的贵金属产品,2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锡铟新材料产品,以及大批的锗、钛、镓等稀贵金属新材料产品,在冷轧钛带卷、液态金属导热膏等多种产品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昆明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11月9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4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作基地”正式揭牌。协作基地成立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昆明市将协同开展面向金砖国家的技术转移合作,针对推进金砖国家优秀科技成果面向长三角地区转移转化、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双方科创成果互联互通、探索共建跨境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


以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为契机,昆明市科技局面向全市科技资源进行了多轮双招双引、科技成果、技术合作需求征集,共收集到嘉宾邀请需求216项、合作需求166项,进一步加强需求汇总,梳理87项重点合作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及时向组委会反馈寻求支持。昆明市一个项目在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开幕式完成签约,协议金额40亿元。


目前,全市区域综合创新水平持续攀升,企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其中,云南白药集团创新设计的“一步混合制膏法”极大地优化了生产流程,实现原料自动称量、自动进料,所有原料进入均质机后一步自动完成混合均质。在该公司牙膏智慧工厂,6条世界先进的牙膏灌包装柔性生产线实现机器人上管,年设计产能5亿支;位于昆明高新区的贝泰妮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坚持植物科技和“产学研医”并重,专注于敏感肌这一赛道,立足云南“植物王国”的天然优势,以青刺果、滇山茶、滇重楼等云南特色植物为基础,自主研发了数十项化妆品植物原料。在2024年国际化妆品创新匹亚大赛中,贝泰妮获得国际创新原料奖与国际创新研究院奖双料重磅奖项,成为国内唯一荣膺双项殊荣的化妆品企业。


随着科技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昆明市先后荣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称号;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入选“科创中国”产学研融通组织十强;昆明市连续4年收获“外籍人士眼中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等多个科技创新国家级新名片。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在全省持续保持领跑地位,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数量突破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在全省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今后,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昆明市将围绕“8+N”产业体系,不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科技工作新篇章。 




信息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杨   滔

一审:张思宇

二审:李玥其

终审:陈长亮





磨憨磨丁合作区
磨憨—磨丁合作区管委会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