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静 夜 思
王应明/文
半夜被微信提示音吵醒,本能地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作协群里“主编”发的今天登载的文章,发送时间1:28分。
现在已是深夜,“主编”还没有休息,他把振兴全县文学事业做为一生追求,把繁荣社会文化生活当做己任。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还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着,我突然被这种精神震撼的睡意全无。
透过家里的窗户俯瞰山城的夜景,公路两旁的路灯很认真负责地把柔光照在马路上,路上的行車也不象白天那么拥堵,偶尔路过一辆也风驰电掣,一闪而过,不知是有急事还是因为路上行車稀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奔跑。街道上也一改白天熙熙攘攘的热闹,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店面门口的灯懒散地亮着,整个山城安静地进入了梦乡。
远处高耸林立的楼房每一幢的窗户口都有零散的亮光,象天上的星星一样,不规则地分布在楼群之间,给整个沉睡的山城增了几分鲜活。
深更半夜,那些亮灯的人在干什么呢?我暗自猜想!此时脑细胞突然活跃起来,思想也开始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了。
看那一栋是政府办公大楼,灯下坐着的年轻小伙,正手忙脚乱地敲打着键盘,在给领导起草明天的讲话稿,给的指示是:“既要紧跟形势,又要突出重点,还必须符合领导风格”。他一边揣摩一边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直到满意为止,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那一栋是写字楼,亮着好几盏灯。在那一片光亮下坐着的是一个个为了做出完美方案而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的打工仔,他们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档中寻找着自己想要的答案,为了做好一个方案,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穿过黑暗,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那一栋是学校教学楼,在灯光下,莘莘学子正在挑灯夜读。趁着黄金年华,分秒必争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因为他们读的不光是书,更是期待、希望、未来。夜晚灯光下的身影是他们奋斗的姿态,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他们到达彼岸的快舟。他们必须刻苦学习去攻克一道道难题,才能学业有成,实现自已的人生目标。
那一栋是医院,手朮室里的无影灯亮着,大夫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给病人做着手朮,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腰酸背痛是小事,更主要的是精神一直高度集中,手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因为他们手里的那把刀上掌握的是厚重的生命、家人的团圆、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一片灯光最多的是医院住院部大楼,穿着白褂的年轻女护士深夜守在病房里,对每位患者关怀备至,那温柔的话语和忙碌的身影点亮了患者的希望之光。每个不眠之夜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她们深知自己守护的是患者最后的生命防线。
还有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南方沿海,还是在寒风刺骨的北方哨所,他们不畏艰难,守住寂寞,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催不垮他们保家卫国的意志,他们日日夜夜的守护换来的是国家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穿梭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列车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运送着旅客和物资,使人们出行方便快捷,让东西南北互通有无,既振兴了经济,又方便了生活。流水线上的工人,跑运输的司机,送外卖的小哥……都在夜以继日默默无闻,为家庭为社会贡献着力量。他们不能喊累,因为他们奋斗的宗旨是“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
街边的小摊贩,顶着星星上路,披着月光回家,守着那一方小小的摊位。夏日的骄阳炙烤着他们,汗水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冬天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他们却还在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那满是老茧的双手,是岁月和辛苦留下的痕迹。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家人,把苦和累都揉进了那些吆喝声里,从不抱怨。
还有整年在严寒酷暑下工作的环卫工人,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无论雪雨风霜,还是风和日丽,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认真清理着城市的污垢,还给市民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手中挥舞的扫帚就象彩画师手中的画笔,一笔一画为整个城市添彩增色。
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又有多少数不清的人, 忘我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默默无闻地奋斗着……
其实大家都有不为人知的理想,并为之在自己的岗位埋头苦干,努力地激发着自身的能量,有的像太阳一样照亮世界,给社会奉献着光和热,有的象街上的路灯,温暖着自己,为他人照亮了脚下这片土地,还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人,他们的能量虽小,但照样象“萤火虫”一样用自身的微光给他人引路。人们离不了他们,社会更需要他们。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人人都要有主人公精神,努力发挥绵薄之力。为造福人类添砖加瓦。
随着三轮车的轰鸣打破了街上的寂静,也把我从浮想联翩的思绪中拽了回来。原来是村下的老农拉的满满一车菜,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早早地来到菜市场。
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机器声,吵闹声混杂在一起,使沉睡的市场一下就活跃起来。接着环卫工人也上路了,卖早点的、开早市的、赶早集的……陆陆续续都出来了,我一看表已凌晨四点。啊,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作者山西兴县孟家坪乡人;兴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兴县报刊网
兴县二手信息免费发布啦
加我发二手
加我发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