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取代教师吗?DeepSeek的回答出乎意料

时事   2025-02-04 14:50   江苏  

新元初始,DeepSeek刷屏网络。细观之下,AI已然悄然改变教育布局。AI不仅能续写红楼梦,还能解微积分,写论文。新的一轮讨论渐热:人工智能全面普及之后,是否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面对日渐成熟的人工智能,教师又该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的核心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正在深刻改变教育行业,但教师的职业不会消失,而是会经历角色重塑和功能升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

记者与多位一线教师交流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的核心价值。“教师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即时反馈建立情感纽带,这是AI无法复制的教育温度。”一位教师如是说。

不仅是面对面沟通建立的情感纽带,价值观塑造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具身化影响”。价值观引导、道德判断等需要人性化场景的育人功能,如处理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时的同理心介入。在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法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实时调整提问策略,而同样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动态指导,需要教师对团队协作进行微观干预。

有人认为,AI目前已经融入学生成绩分析、综合评估等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诚然,有资深教师也提出:相较于AI的大数据分析,教师还能综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进行全方位灵活评估,而AI只能分析结构化数据。此外,在特殊教育领域,需要教师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细微行为变化调整干预方案,教师的敏锐度,也是目前AI所难以达到的。

主动应变:教师驾驭AI为教学提供支持

作业智能批改、智慧课堂情绪识别系统、智能心灵导师……不容忽视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教育领域,并必然加速其在各细分赛道的应用扩散速度。

是被迫应变,还是主动求变?教师们迎接好挑战了吗?

去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其中提到,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

在泰州一中学语文课《故都的秋》上,为了让学生感知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师借助生成式AI工具的“文生图”功能,设置“绘制景点图”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字时深入地想象画面,并抓住画面中的关键意象进行引申联想,感受其景色特点。通过对比生成式AI工具撰写的景物片段与作者原文撰写的片段,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同样的秋景在不同视角下的别样韵味,感受到散文里“情感”的关键作用。

让AI成为教学的辅助,而非替代者,这是一些教师摸索出的经验。在苏州一小学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们并非简单探索机器人的功能,而是通过大胆尝试“优化”机器人的功能。他们让机器人“小飞”进行校园内植物的讲解,一开始机器人只能说出植物的名字,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不断提出关于植物性能、生长习性等细节的新要求,随着“机器人植物讲解员”的不断优化,完成着人工智能原理的学习。让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变得“更聪明”这个念头,成了学生们跟AI“较劲”的最大动力。

“这道题有多少人做错了?请举手。”这是过去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统计错题数量方法。不久前,在无锡一中学课上,教师通过大数据系统,直接调取高频错题讲解,加深学生对共性问题的理解,并可以调取不同学生的作答内容对比展示,呈现不同类型错误,大幅提升了讲课效率。

或许,顺应AI趋势,进而驾驭AI,才是教师不被淘汰的出路。

未来教育格局:数字文明时代的教育觉醒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教育将呈现“智能系统处理标准化,教师聚焦人性化”的格局。

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设计有温度的学习体验、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在虚实融合的教育场景中保持教育初心。教师正在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向导”,这种转变不是职业的消亡,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今年1月24日,国际教育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地位展开全球探讨。其中提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教育行业实践仍然缺乏清晰指导。教科文组织2023年5月对全球范围内450所教学机构的调查显示,仅10%的学校和大学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制定了正式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说,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其在学校的应用必须遵循明确的伦理准则。为充分发挥其潜力,这一技术应补充而非取代学习中的人文维度和社会维度。人工智能应成为服务教师和学生的工具,用于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和福祉。

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输,而是文明密码的迭代更新。同样,教育不是时代的注脚,而是文明写给未来的情书。当ChatGPT挑战学术原创的边界,当《论语》在短视频平台分解为15秒“速食”文化,我们从未如此清醒地意识到:粉笔与黑板的碰撞,正在为人们锻造对抗数字异化的铠甲。真正的教育者正透过电子屏幕的反光,在数字原住民的瞳孔深处,捕捉那些未被数据洪流湮灭的灵性闪光。

人工智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人类文明史中寻找启示:真正被技术淘汰的从来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拒绝进化的职业形态。正如燧石刀不会让猎手消失,而是将其进化为铁匠;蒸汽机没有消灭工人,而是将其转化为机械师。教师职业的存续不在于是否被替代,而在于能否在技术迭代中完成认知跃迁。

当记者向DeepSeek发问: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这个职业消失吗?DeepSeek这样回答:DeepSeek 作为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教育领域承担部分教师的工作,但更多是作为辅助角色而非完全替代。当甲骨文时代的祭司在龟甲上刻写天命,他们不会想到几千年后的教师会在智能黑板上解码基因。教师这个古老职业的真正使命,从来不是传递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在每个时代的技术革命中,为人类保存那份质疑确定性的勇气。

或许,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共振,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或许会成为强大的教学工具,但讲台上永远需要那个在夕阳下讲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鲜活灵魂。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编辑:吕鑫


非遗贺新春

送福利啦!

关注新华日报公众号并为每篇微信推文点赞、点在看(推荐)。两周累计“点赞”量前10名、“在看”量前10名的网友可获得“还有非遗”新年文创礼包(含4款冰箱贴+4款手机支架+1份年历)。排名腾讯后台会自动统计。

请获赠者当日添加微信xhby1938发送“姓名+收货地址+联系电话”,我们将尽快寄出。

开奖时间:2025年2月10日

※ 实物图仅供参考。


新华日报
创刊于1938年。高度、速度、温度。读懂江苏,洞见中国。联系邮箱:xinhuabaoye1234@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