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北》的黑龙江坐标②黑土地的蝶变坚守与创新

时事   2025-01-07 14:02   黑龙江  

《大东北》第五集《大国粮仓》以“端稳中国饭碗”为主题,从自然禀赋、农业现代化、耕地保护和种子安全、“大食物观”四个方面展现东北何以承担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仓廪实,天下安。祖国大东北沃野千里,千万个丰盈粮仓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了中国粮,为托举起“大国粮仓”作出了东北贡献。

作为农业大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全力“多种粮”“种好粮”,筑牢“大国粮仓”根基。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600.34亿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展现了龙江担当、彰显了龙江作为。




蝶变:“北粮南运”最重要的省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南北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逐步进入“北粮南运”时代。2005年,北方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南方,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粮食生产区域持续向东北粮食主产区转移。

黑龙江,这个中国最东北的省,经过70多年的沧桑巨变,从一片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发展成为丰盈富饶的“大国粮仓”和“北粮南运”的重要来源地。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释放农业发展潜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面积、强科技、提单产上持续发力,粮食产量连续跨越800亿斤~1600亿斤台阶,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达到创纪录的1600.34亿斤,约为1949年的14.8倍、1978年的5.4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3%,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至今,黑龙江省累计为国家提供粮食4.1万亿斤以上,创造了从全国二十分之一到九分之一的“最大增量”。




坚守:抓住粮食增产两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加强耕地保护,是提升粮食产量的“关键密码”。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管控与修复并重,通过法律保障规划引领、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组合拳”,实现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双提升。2024年,全省完成秸秆还田面积1.7亿亩、保护性耕作面积3381万亩,在68个农业县(市、区)建设100个玉米、水稻、大豆单产提升植保技术集成示范区,主栽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近六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坚实支撑。黑龙江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不断夯实“大国粮仓”的种业根基,为推动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常规粳稻、大豆育种走在全国前列,有15个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河43、水稻品种龙粳31均来自龙江。全省共有农作物种业企业549家,其中国家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垦丰、龙科等7家企业进入全国大豆种子销售10强,富尔、益农等5家企业进入全国水稻种子销售10强。黑龙江大豆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成为与南繁硅谷、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齐名的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累计创建1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和良繁基地,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繁种面积达450万亩以上,年生产农作物良种28亿斤,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达75%以上。




创新:农业科技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端稳“中国饭碗”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现代化,重点是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及运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智慧农业”。近年,黑龙江省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搭建“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聚焦农业生产环节,研发配置北斗和GPS双模农机智能终端,建立农机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开展数字植保服务,建立病虫疫情监测点,搭建在线监测系统;强化数字管理,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开发农业投入品进销存系统;推出“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示范工作。在建三江,通过推广水稻智能浸种催芽、智能农机精准作业、智慧植保等信息技术,发挥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监测优势,以“北斗+智慧农业”方式,有效促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发展“生物农业”。黑龙江省加快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运用,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努力突破粮食增产的生物性局限,更好保障粮食及食品安全。黑龙江省农科院承担了大豆等作物诱变育种技术研发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通过进行大豆耐盐碱、高蛋白等性状的分子标记,实现高效育种。到2023年底,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筛选、育成“龙稻124”“龙稻21”“龙稻185”“齐粳22”“松粳60”“绥粳27”等21个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在盐碱地上实现粮食高产。

黑龙江,黑土地上的“大国粮仓”,正在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的贡献。


更多精彩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本文版权归黑龙江日报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黑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勤
编辑:薄勋

审核:孙达

统筹:李志达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