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他开始怀疑,AI是否真的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救世主”,还是它将成为创作者的“终结者”?
AI已经能写文章、做PPT、生成图像,甚至编排音乐。创作的未来,是否会被AI取代?人类创作者是否注定被淘汰?如果AI能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那么,我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好这些AI工具,让AI帮助我们,而不是替代我们。
上面提到的小李,是千千万万内容创作者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内容创作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经常会面临灵感枯竭、创作低效、工具碎片化等诸多难题。
● 灵感枯竭
内容创作,尤其是在信息超载和快速节奏的环境中,最具挑战性的痛点之一便是灵感枯竭。创作者一开始满怀激情,迸发的创意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次的创作都变得愈发艰难。曾经轻松写出来的文章,现在每一行文字都像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苦战”。灵感不再像泉水一样涌动,而是变成了必须追寻的奢侈品。
更让人焦虑的是,这种灵感的枯竭不是短暂的疲劳,而是一种持续的疲态,甚至开始影响创作者的自信。每一次面对空白页时,创作者开始怀疑:“我还能再创作出什么新东西吗?”从创作的初衷到逐渐的惰性,这个过程不仅消耗创作者的精力,更潜移默化地打击着他们的创造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但灵感枯竭的根源不仅仅是疲劳,还有信息过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者面对的是海量的无关信息,灵感消失的同时,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变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了避免自我复制,创作者必须对所有资料进行“精细筛选”,以求在大量无关的干扰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意,而这本应是无意识流动的创作过程,变成了机械化的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时间。
● 创作低效
创作本应是一个自由流动、灵活表达的过程,但在现如今的创作环境中,时间被无情地剥夺。文章的产生不再是灵感与思维碰撞的结果,而是一个个枯燥、分散的环节。你写完初稿,接下来要考虑排版、修改、校对、图片设计、SEO优化……这看似繁杂的“碎片化”工作,几乎将创作者的每一分精力都耗尽。创作变得分裂且不连贯,每一步都需要额外的精力和时间来管理不同的工具和内容。
这些工具虽然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但也造成了极度的低效。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创作者必须在多个软件和平台之间来回切换,甚至还要学习如何在不同的工具之间协调工作,而这往往与创作本身的本质相冲突。每一次工具切换都打破了创作的连贯性,创作者逐渐陷入了工具操作的漩涡,反而无法真正集中注意力去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作。
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工具,但它们没有充分的联动性和流畅性,彼此之间的“缝隙”成了创作者的时间黑洞。创作变成了无尽的重复和无效劳动——写、改、排、修、点缀,每一个步骤都像是在爬坡,而每一步都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 工具碎片化
在传统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想法的碰撞,更是一个“工具的拼接”过程。为了完成一篇完整的作品,创作者需要依赖多个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图片编辑工具、排版软件、语法检查工具……这一切看似提升了创作的灵活性,但实际上却让创作者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工具本应是为创作服务,但实际上它成了“创作本身的负担”。每个工具独立运作,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这导致了创作者必须在不同的平台和应用之间来回跳跃。在多个工具和平台中切换,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被大大浪费,而这种割裂的创作体验使得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繁琐和低效。
传统创作流程中的低效和繁琐,迫切需要一场“革命”。AI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和生成式AI,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确实有潜力打破创作中的“低效壁垒”。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好用的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
1月21日,在百度AI DAY活动上,百度副总裁,文库事业部、网盘事业部负责人王颖透露,百度文库AI功能MAU已突破9000万,同时,由百度文库和百度网盘联合打造的AI创作新物种“自由画布”开启公测。
百度用AI大模型升级之后的百度文库、百度网盘、自由画布等产品,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百度通过其文库、网盘以及自由画布等AI工具,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打破了传统创作中“查找资料”、“文本编辑”和“内容生成”的瓶颈。
百度文库的智能写作功能,利用AI帮助创作者从简要提纲出发,快速生成文章草稿,减少了传统写作中大量的文字编排和编辑工作。AI能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初稿,让创作者更专注于内容深度与创新。
此外,智能PPT功能自动生成专业级演示文稿,创作者无需再为排版、设计和格式调整耗费时间。这种自动化的支持,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解放了创作者的时间,让他们专注于创意的发挥。
AI大模型,尤其是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创作者如何高效筛选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者常常面临海量数据的困扰,百度的AI全网搜功能可以在几秒钟内为创作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筛选,避免信息过载的困境。AI根据创作者的需求,自动推送相关资料,不仅提升了效率,更确保了信息的精准性。
跨模态创作则是AI赋能创作的另一大突破,通过自由画布,创作者不仅能生成文本,还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直接添加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元素,所有格式都可以自由组合和编辑,极大提高了创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无缝对接让创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输出,而是拓展到多维度的表现形式,提升了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用自由画布走迷宫
生成专业调研报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I赋能创作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和技术支持,它仍无法彻底突破某些关键瓶颈。AI的迅猛发展虽然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加速器”,但它也暴露了自己在“情感表达”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 情感缺失
AI创造的内容通常精准、高效,但情感却总显得“缺席”。创作的核心不仅仅是构建结构或填充文字,而是触动人心、激发共鸣。真正的艺术,源自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与独特视角,而这些,AI始终难以模仿。它生成的文本虽然流畅,却常常缺少灵魂;生成的图像虽美丽,却少了那份艺术创作的“火花”。
AI并不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它没有“生活经验”,没有“痛苦”和“喜悦”,它无法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世界。文学、音乐、艺术等创作背后的情感深度和人性复杂性,是AI无法触及的领域。
● 创造力的限制
AI的创作被称为“数据的重组”,这一点从未改变。它的“创意”来源于大量已有数据的训练,尽管它能够生成形式多样的内容,但它的核心依然是模仿与组合。人类创作者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打破常规、突破界限,而AI的创作,始终局限于既有模式的延续。
创新的核心是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既定规则,而AI则从来不具备这种能力。它能“创作”出新的文章或图片,但却无法跳出已知的框架,难以带来“颠覆性”的思想或创意。
AI为创作者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依赖和“模板化”问题也日益显现。AI能够加速创作过程,帮助创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内容,但它如何与创作者的创造力、独特性融合,仍然是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们如何利用AI的力量,同时保持创作的灵魂和独立性?以下是创作者应如何巧妙结合AI工具、提升效率的生存指南。
1. 从工具到合作伙伴:创作者如何巧妙结合AI与创作?
AI可以在创作中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在生成内容和构建框架方面。创作者应学会利用AI生成初步草稿或结构框架,快速启动创作过程。然而,AI所生成的只是基础,真正的创作价值来自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创作者应避免简单复制AI生成的内容,而是加入自己的情感、观点和独特视角。
AI可以帮助创作者高效地完成信息筛选和素材整合,通过AI,创作者可以快速获得相关资料,优化创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比如,AI能够自动提取重要数据、推荐相关参考资料,节省创作者查找和整理的时间,从而让创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意表达和内容打磨上。
AI并非替代创作的关键所在,而是成为“创作流程的加速器”,帮助创作者扫除障碍,快速启动创作。这种高效合作,让创作从繁琐的步骤中解脱出来,创作者能更专注于创意和思想的碰撞。
2. 避免依赖,保持独立创作:AI是合作伙伴而非替代品
AI的能力无疑令人惊叹,但它绝不能成为创作的主宰。创作的核心是灵感与创意,而这些来自人类的独立思考。AI的任务是加速过程,而非取代创作者的思想。过度依赖AI,创作者可能会迷失在机器的“效率”中,失去个性化创作的价值。
AI只能为创作者提供一个高效的起点,但创作者依然需要在此基础上注入情感和思想。AI能够生成流畅的语言,但无法赋予内容深度和温度。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与情感体验,始终是无法复制的创作核心。创作者可以利用AI节省时间,在素材收集、草稿生成等环节提高效率,但创作的“灵魂”始终掌握在创作者手中。
AI的辅助作用,是为了让创作者有更多时间去做有深度、有创意的工作,而不是让机器代替人类的思想与感情。创作者与AI的关系,应该是“伙伴”而非“替代品”。
真正的创作,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是创作者的情感、经验和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文:一蓑烟雨 / 数据猿
责编:凝视深空 / 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