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特务小电台通台湾,今昔对比为何失效?

科技   2024-12-14 17:00   江苏  
在古老的年代里,有一群隐藏在大陆的间谍,他们只拥有一台小巧的电台,就能悄悄地与台湾取得联系,而现在的小巧电台,却只能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通信。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难道是技术倒退了吗?
在解放前,间谍利用一部小型电台就可以向台湾发送电报,那么为什么现在却不能呢?
台湾特务“万能台”
一场关于无线电波的暗战在1949年12月的寒冬中悄然展开。
北平保密局的一个潜伏电台,毫不畏惧刺骨的寒风,向台湾传递了消息:“毛泽东近期将访问苏联”。
台湾方面在接到电报后,立即果断地回复了一条指令:“炸毁毛泽东的专列”。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但是,历史的进程早已确定了方向。
毛主席和中国代表团在12月6日晚9时乘坐编号9002的列车从北京出发,前往苏联进行了一次备受瞩目的访问。
消息传到台湾,敌方“万能台”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并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岛上。
一个阴谋在天津铁路上悄然展开。
当毛主席的专列经过时,一场爆炸袭击正等着他们。
幸好,我们的军队和基干民兵已经在铁路沿线设置了周密的防控网络。
当专列慢慢驶过天津时,公安人员仔细搜查,终于在一个即将被列车触及的铁轨上发现了炸弹。
经过一段紧张而迅速的排爆行动,专列安全地继续前行了。
这件事的发生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为什么当时的特务只需一个小型电台就能向台湾发送信息呢?
那时的电台主要采用了短波频段,这种频段的信号能够通过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反射,实现所谓的“超视距”通信,这就是特务能够跨海传递机密信息的关键。
转眼到了今天,我们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智能手机,其通信原理与当年的设备已经完全不同。
手机和现代对讲机通常使用微波或超短波频段进行通信,这些频段的信号只能在视线范围一百公里左右内有效传递。
除非有充足的发射功率和适当的天线仰角,否则信号容易被大气层吸收,无法实现长距离传输。
此外,就电磁环境的“污染”程度而言,现在的情况与几十年前相比要严重得多。
从普通的民用设备到各种军用、行业专用设备,再到卫星、雷达和广播电台,它们都在电磁空间中争夺频率资源。
现代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环境噪声,比如发动机点火噪声和电力系统的电磁辐射。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创造了一个充满干扰的电磁环境,显著降低了信噪比,从而限制了通信距离。
虽然发射功率是影响通信距离的重要因素,但在通信频率和电磁环境的影响下,它实际上处于次要地位。
特别是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无线通信技术背景下,我们已经不再依赖于短波电台的大功率发射。
当年的摩尔斯电码传输速率远低于现今的语音和多媒体传输,因此,在相同的科技条件下,窄带业务(如电报)的传输距离远超过宽带业务。
那些特务使用的是短波电台,即使只有5瓦的功率,也能借助电离层的反射,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的天线。
相比之下,今天的车载电台或手持对讲机大多使用U段或V段的频率,这些频段的信号沿直线传播,通信范围因此大大受限,只有当周围没有障碍物并且天线质量优越、位置优越时,才能实现远距离通信。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中,短波的CW通信(使用摩尔斯电码进行的通信)备受欢迎,因为它不仅能够跨越长距离,而且对功率的需求较低。
UV段的电台,无论是对讲机还是车载电台,使用的频率和波长都有所不同。
它的传播方式与短波截然不同,更容易受到物理障碍和电磁干扰的影响,导致能量迅速衰减,传播距离受限,远不如短波电台。
无论是操作短波电台还是UV段电台,操作者都必须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
家用电器和通信工具在现代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电磁干扰,对UV段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比而言,过去电磁环境的清净和城市建筑的稀少,使得当时的通信环境更加优越。
对于那些希望实现超远距离无线电传播的爱好者来说,短波电台无疑是最佳选择。
它们的工作频率范围是3兆赫到30兆赫,利用电离层反射原理,即使是较小的功率也能够支持数千公里的通信。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存在通信盲区、带宽较窄,并且容易受到天气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对于现代的远距离宽带无线电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依赖卫星通信的程度,工作频率涵盖3G至18GHz,从而支持我们所见的高清现场直播等多媒体服务。
至于小型电台,尽管大多数属于超短波电台,工作频率为30MHz至3000MHz,但其信号主要通过视距传播,在无障碍的环境下,有时也能实现数十公里的通信距离。
在电台通信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世界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各种高科技通信手段。那时,无线电台是连接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各国军舰,从小型鱼雷艇到大型驱逐舰,都依靠这项原始而基础的技术进行通信和接收指令,航行在无尽的大海之上。
当敌方舰队试图干扰这些军舰的通信时,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快速击沉对方舰艇而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还会采用电子战术。
大型军舰,如战列舰和巡洋舰,会开启它们的巨型电台,通过施放电磁干扰来削弱敌方的通信能力。
这种干扰的原理十分直接。
这些大型军舰拥有更大的天线面积、更高的安装位置和更强大的功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它们能够在电磁层面上压制较小的舰艇。
如今的情景更加错综复杂。
假如有一个现代特务,他们无法携带长达十几米的巨大天线,更不用说在充斥着各种大小电子设备的现代环境中,各种设备可能成为通信的障碍。
这些设备释放的电磁噪音无形中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使得传统的无线电通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电磁干扰
在过去岁月里,大陆上的特工们只需携带一枚小型电台,就能悄悄地与台湾取得联系,而如今的微型电台,其通信范围却仅限于数百公里。
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难道是技术退步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于频谱使用过于频繁所导致的。
自近代以来,尽管电台发射功率不断提升,但在无线电通信中检波的难度却不断增加。
现在各种干扰层出不穷,以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唯有提高发射功率,才能保证通信的畅通。
曾经,小型电台就能够实现从北京到台湾的通信。
由于那时的设备很少,干扰的声音很弱,因此通信的距离比现在要远得多。
然而,到了今天,频谱的拥堵程度堪比菜市场的人声鼎沸,小型电台在这种环境中犹如沧海一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通信行业流传一句话:“底噪为魔”。
回望几十年前那片宁静的电磁环境,那时的高楼大厦远没有如今密集,天线也远没有如今的高耸林立,可以说通信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的电磁干扰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在黑白电视机的时代,仅仅是一辆农用拖拉机经过门口,就足以扰乱电视节目信号。
如今,即便是附近的微波炉启动,也会导致无线网络连接时断时续,因为微波炉也会产生电磁干扰。
以前,全球的无线电台数量稀少,因此电磁干扰也极为罕见,难以发现。
现在,打开无线电常用频段,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青蛙鸣叫的小池塘,各种信号交织嘈杂,不绝于耳。
假设你在操场上的一端,而对方则站在对面。当你独自一人时,即使是随意地发出一声呼喊,也能够清晰地传达给对方。
一旦操场上举行聚会,各种声音交杂,你的呼喊就很难穿透人群的喧嚣,到达对方的耳朵。
现代无线电通信所面临的状况得到了这一情景的生动描绘。
昔日的无线电通信更倾向于传输简单编码信号。
比如摩尔斯电码中的“嘟嘟嘟”声。
这种信号的简洁性使其更易于在干扰中被准确识别和分离,因此传播距离更远,干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现代的无线电传输就像管弦乐队中的复杂交响乐,其中每一种声音都是信息的一部分。一旦出现干扰,整个信息的传输就有可能被影响,从而导致失真。
此外,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尽管复杂的数据结构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但由于其复杂性,也更容易受到干扰的侵袭。
这就是为什么在收听AM广播时,有时会听到一些外语节目,信号经过长距离传输后,受到多种干扰的影响而失真了。
在无线电通信的初期阶段,我国对电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今天。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科研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国家及相关研究机构逐渐开始关注电磁干扰及其对通信效率的影响。
可以追溯到1966年,我国发布了首个电磁干扰标准——《船用电气设备工业无线电干扰端子电压测量方法与允许值》。这是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发布的部级标准,标志着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正式起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电磁兼容问题逐渐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制定并实施了三十多项与电磁兼容相关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大多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这不仅为检测进出口电子、电气产品的电磁干扰特性提供了依据,也显著促进了我国电磁兼容标准和规范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我国对电磁环境及其效应的认识和理解正在不断提高。
根据《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的标准,电磁环境效应被定义为“电磁环境对电气电子系统、设备、装置的运行能力的影响”。
这个定义涵括了电磁学的所有方面,包括电磁兼容性、电磁干扰、电磁易损性、电磁脉冲、电子对抗、电磁辐射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危害、以及自然现象如雷电与沉积静电(P-Static)等。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系统电磁兼容性的总要求,包括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需求、系统对外部电磁环境的适应性要求、雷电防护、静电防护以及电磁辐射危害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电磁环境分类与分级方法》标准详细说明了电磁环境分类与分级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为评估电磁环境的复杂程度及其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 “湖北造”超短波系列电台亮相中国航展

● 自己动手替换镍镉电池,成功复活133退役军用电台

● TBR-119:多用途战术多功能无线电台,可增加卫星通信模块

● 北斗天地公司与华为公司联合研发协同对讲机通讯系统



对讲机世界
分享对讲机行业最新焦点资讯,技术,方案与设备评测,让大家有所收获。最好的行业新品发布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更多的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