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葬礼上,起棺前为何要进行“摔盆”?后辈需要知晓背后深意

健康   2024-10-10 09:38   河南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传统葬礼上,起棺前为何要进行“摔盆”?后辈需要知晓背后深意

在当代社会,虽然火葬被广泛推崇,但在某些地方,人们依然坚守传统的土葬仪式。而在这些传统葬礼中,一个独特而古老的仪式成为了引人注目的一幕——家人在逝者出殡之前,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摔盆”典礼。

所谓的“摔盆”并非仅指盆,也可以是其他陶器,如碗、瓦片等。这些器物在仪式中被摔得越碎越多,似乎与仪式的隆重程度直接相关。奇特的是,只有当这场“摔盆”仪式顺利结束,葬礼才能继续进行。

“摔的越碎”的背后寓意更好,那么这个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摔盆”的起源有两种传说。

第一则传说根植于古老神话,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地府的幽冥之界,有一段神秘的旅程,逝者穿越忘川河边的黄泉路,抵达“望乡台”──一块悬立着的三生石,记录着亡灵前生今世的点滴。

沿黄泉路而行,逝者最终抵达奈何桥,桥上屹立着众人熟知的孟婆。而在葬礼上摔碎的陶盆,则是专门用来盛放孟婆的汤。饮下孟婆汤的逝者将忘却前世的所有记忆,踏入新的生命。因此,这个陶盆也被赋予了“阴阳盆”的名号。

没有这个陶盆,逝者将无法品尝孟婆汤,无法饮用孟婆汤的逝者则可能变成孤魂野鬼,在无尽的痛苦中徘徊。因此,人们在葬礼上摔盆,是为了确保逝者在幽冥之境得以更好的度过。

更有趣的是,许多瓦盆上都设计有孔洞,这并非偶然。逝者的亲人们希望孟婆汤能够从这些孔洞中流出,以确保逝者不会忘记在世时的亲人,即便在投胎转世之后,也能够继续怀念前世的缘分。在一些地方,甚至会在瓦罐上打上七个洞,这是受到“人有七窍”传说的启发。

从中可见,“摔盆”承载着至亲对逝者的深深牵挂和思念,家人们摔盆的行为,是为了让逝者在幽冥之境过得更加幸福。摔盆上的孔洞,则是对“孝道”的深层次理解和解读。

第二则传说源自一段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中范蠡精通陶器制作,成为一位声名远播的富豪。范蠡在见到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后,心生怜悯,将自己的陶器制作技艺传授给了百姓,让他们也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当范蠡年老时,他开始思考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给谁。于是,他拿出一个陶盆,召集众人,询问:“当我死去时,这些陶器应该由谁来继承?”众人纷纷提出各种建议,有的建议进献给国君,有的建议供奉在范蠡灵前,也有的建议留在原地,以便后人缅怀。

范蠡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直到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时带不走,死时留不下。为何不直接砸碎这些东西呢?”范蠡听后大喜,将自己的遗产交给了这个年轻人。

范蠡的葬礼上,这位年轻人当众摔碎了范蠡留下的陶盆,从此,“摔盆”的习俗就这样在民间传承下去。这个故事反映了范蠡的豁达和对物质的淡泊,也成为摔盆习俗的另一源起。

在这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说中,尽管我们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却在“摔盆”这一仪式中发现了深刻的家族、孝道和文明传承的内涵。

承载逝者遗产的摔盆仪式往往由家族中的长子或长孙来执行,反映了古代宗法制度的痕迹。传统中孝道占有至高地位,孝顺不仅仅是指在父母长辈在世时的关心照顾,也包括了长辈过世后对他们的敬意和追思。“入土为安”是对逝者最后一程的关怀,而摔盆的行为则像一面旗帜,宣示晚辈已尽到了应尽的孝道责任。

摔盆的继承者要根据性别进行左右之别,男子用左手,女子用右手,这源于古代“男左女右”的传统观念。这种细致入微的规定不仅表达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更传递出对家族血脉的重视和延续。

此外,摔盆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摔得越碎,既代表“岁岁平安”的美好祝愿,也象征着逝者在幽冥之境所用的瓦盆越得以完整。这一细腻的设计不仅蕴含着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也传递出对逝者在来世得以安宁的殷切期望。

在这个传说中,以“情”为纽带的中华文明展现出无尽的生命力。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视和关注,让这些习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正是这种情感的传递,让中华文明如今依旧磅礴澎湃,为世人奉献着深沉而千丝万缕的历史画卷。

洞见观世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网罗古今中外奇闻趣事,畅聊天南地北谈笑风生。 奇趣世界,未解之谜,精彩连连!带你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