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本账号!
她15岁入党,18岁嫁给主席
她骑自行车上下班,从不坐专车
她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
也不陪丈夫外出
被称为最低调的“第一夫人”
她就是韩芝俊
如今93岁仍健在
她的家乡五台县东山村,是抗日战争时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区,这个只有200人的小山村,几乎户户都是“堡垒户”。韩芝俊的父亲是五台县游击队大队长;母亲田常凤也是共产党员,所以出生在这种革命家庭,韩芝俊很小的时候就给八路军和游击队站岗、放哨、送信,干得不亦乐乎。1945年日本投降后,15岁的韩芝俊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区妇联的指导员。她组织成立了区晋剧团,组织排练了不少革命题材的戏曲,剧团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韩芝俊本人也非常喜爱晋剧,尤其擅长演“生角”,是剧团里的骨干。
1948年10月,时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的华国锋,也随晋中地委机关迁到了盂县。
有一次,地委将韩芝俊所在的剧团请到盂县,为人民群众表演。韩芝俊作为主要演员,上台表演了《王贵和李香香》、《兄妹开荒》等节目。
华国锋正好坐在台下,他被这个英气十足的女子深深吸引了。
韩芝俊的舅舅当时担任县委书记,看华国锋对自己的外甥女有意,于是顺水推舟,主动为两人牵线搭桥,给两人当起了媒人。
1948年11月,华国锋与韩芝俊举行婚礼。
一张方桌抬到门前,两旁插上红旗,上面挂毛主席像,桌上放几盘水果。
没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他们的整个婚礼仪式就是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当着县领导和众乡亲的面,他们相互介绍彼此相识相爱过程,众人逗乐、庆祝、吃饭,现场简单而热闹。
婚后,华国锋第一次带着韩芝俊回家时,母亲说:“你怎么不娶个我们本地的姑娘?”华国锋牵着妻子的手,对母亲笑着说道:“我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头偕老的。”在盂县住了几个月后,华国锋到湖南湘阴县任县委书记。在湖南的20多年中,他们育有2男2女。南方的天气潮湿,北方人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再加上语言不通,南下干部们的工作进展的比较缓慢。所以华国锋肩上的担子就很重,一面要给南下的干部们做思想工作,一面要快速的在当地把工作展开。他经常早出晚归,脚上穿上一双草鞋,雨天就打一把雨伞,夜里一盏马灯,就这样走遍了全县的大堤小围,和农民们一起挑水种地,打成一片,这样他顺利的掌握了全县的情况。然而,因为工作劳累,并且不习惯饮食,人都瘦了一圈。韩芝俊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心疼不已,想方设法给他做一些家乡的面食。刀削面、揪面片儿、饸饹面等等,华国锋每次回到家,吃上妻子给他做的一碗面条,一天的疲惫瞬间都烟消云散了。
“芝俊,有了你,我的饮食水平可是直线上升啊,你的面食做的真是越来越好了。”
1971年初,华国锋调入北京工作,韩芝俊带着几个孩子,也一起来到北京,担任了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一职。
不管后来地位有多高,韩芝俊依然朴素低调,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去市场买菜、接送孩子,跟普通家庭的妻子没什么不同。
经常出入华家的北大王力教授曾做诗一首称赞韩芝俊在生活上“荆钗裙布俭梳妆”,夏天就是的确良衬衣,冬天就是一件大棉袄,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有一次,华国锋的侄女苏凤仙从山西来到北京,进门时刚好是傍晚时分,发现华国锋和韩芝俊住的房子里面光线比较暗,便打开了电灯。
韩芝俊一见忙说:“凤仙啊,天还没完全黑,现在不用开灯,等天黑了再开吧!”
苏凤仙不解地望着叔叔,华国锋对着侄女微微一笑:“这个规矩是你韩姨定的,我也举双手赞同。现在国家能源这么紧张,我们每个人时刻都要注意节约呀!”
退休后的二老,居住在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院落,他们在这里平静安详地度过了27年的晚年生活。老两口就靠着退休工资生活,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的要求,组织上给两人安排的厨师谢师傅说,自己工作了一辈子,很少看到像华国锋和韩芝俊这样对吃不讲究的领导。
除了过年等极少数特殊的日子外,华家的餐桌上总是以素菜为主,大白菜、萝卜、南瓜、丝瓜,是华家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
这些菜大多都是韩芝俊自己种的,只有来客人了,才会让人去买点羊肉,做上一份水煮羊肉。
没事的时候华国锋就练书法,他写着一手过硬的颜体,他说喜欢颜体是因为觉得这种笔法稳健雄厚,端庄宏放,说通俗点就是带劲儿、耐看。在二老的影响下他们的几个子女生活也非常低调,华国锋不喜欢家里人出现在公共场合,更不喜欢搞特殊化,韩芝俊特别赞同。
2008年华国锋逝世,韩芝俊对华老后事的意见,说了四个原则: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文物,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韩芝俊出席追悼会,因为她不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很多人都认不出她。
家里的布局仍如华国锋在世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她说,看到熟悉的一切,仿佛华老仍然活着。如今,韩芝俊已经93岁高龄了,身体情况还不错,她一直保持着低调节俭的习惯,吃穿朴素,也不在公开场合露面。
参考资料:
人民网:《华国锋晚年生活:藏起脏衣服 偷偷交给老伴洗》《党史博采》杂志:《华国锋韩芝俊:携手相伴五十九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