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当你抱有“成为强者就可以避免痛苦”这种观念时,你大概率成为不了一个强者。
事实是,所谓的“强者”,或者是掌握了更多权力、智慧的人,需要面对的痛苦和麻烦会更多。
可以说,“痛苦能够让人成长”这句中二台词是有绝对的合理性的。
没有痛苦,人是没有内在动力去改变的。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处境非常的舒适,那你一定是不想改变的,哪怕无数人告诉你,你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只要你不感知到痛苦,你是不会改变的。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人类本身就是被设计成这样的。
人类不是那种看到外界利益,就能轻松投入自己全部资源去改变的物种。说实话,这种没事到处耗散自己资源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作死。
你可以理解为:代码要是还能运行,哪怕运行的不流畅,也不要轻易去改,否则修改的要是不对,整个系统都要崩。
除非是你感知到,代码将在短时间内崩溃。
那么这时,你也不顾上舒适了,提着脑袋都要改一改。
“痛苦”就是这个“短时间内要崩溃”的预兆,会随着BUG在系统内的累积,感受性会不断增强。
所以,其实在这个层面上,痛苦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基因保留了“感受痛苦能力强”这个特征,就是这个结果。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削弱其自主性、胜任感或归属感的环境或情境时,他们会经历心理困扰。这种困扰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力量,促使个体尝试恢复其需求的满足,或从使其感到挫败的情境中撤离(Ryan & Deci, 2000, American Psychologist)。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痛苦本身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个体当前的需求无法被满足,需要进行调整和应对。
这种调整可能是改变外部环境,例如离开一个不支持自主性的工作环境,也可能是改变自身的内在状态,例如提升自己的胜任感以应对挑战。
痛苦之所以具备现实意义,是因为它迫使个体在困境中寻找新的适应方式,而这一过程本身往往是成长的关键。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痛苦本身并非良药,如果没有正确的应对方式,痛苦可能成为一种消极的循环。当痛苦来临是,一些人选择酒、游戏、赌博去减少了痛苦的感知,当然,这个行为的结果只会导致自己被社会淘汰。
因此,面对痛苦的正确方式是理解其背后的需求信号,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策略进行修复。
这不仅能够让个体重新恢复心理需求的平衡,也能够通过一次次的修复与调整,塑造出更强大的内在能力。
所以说,你想成为强者的话,不应该回避痛苦,甚至要睁大眼睛审视自己,是不是看不到危险,是不是躲在温柔乡里,你甚至主要主动拥抱痛苦,学会享受解决痛苦所带来的成就感。
想成为强者,你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
我成为强者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效地处理更多的问题,以便促进人类的进步。
那么这个时候痛苦来了,你不会本能地回避它。
你会本能想要利用痛苦作为精神燃料去帮你下定决心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被我敬爱的导师因为我的错误被连累时,我会有大得多的精神动力去修改某些问题。
原本我觉得,作为外国人没必要学习复杂的敬语。
既然都这样了,那我效率提高点也没事。
等到你实际下定决心去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因为这个东西本身是一个混沌体系,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但是别人会感受到你在努力适应,这就足够了。
当你想解决问题时,你一定会发现,问题没有你原来想的那么难解决。当你想找到出路时,你会发现出路其实就在不远处,你只需要回个头。
但是要是没有痛苦作为最初的源动力,你可能是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只要你不想回避痛苦,那么只要你主观行动力没有被剥夺,你就一直能行为和改变。那么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很多未来会发生的问题能被你消弭在发生之前,你遇到的麻烦会比其他人少。
但假如你惧怕痛苦,实际上痛苦是不会消失的。
当别人因为生存问题,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在加班改代码送外卖时。我们许多年轻人,因为男/女朋友没有给自己倒咖啡而痛不欲生。
所以,一个有趣的事实产生了。当你决定拥抱痛苦时,痛苦觉得你这个人太没趣了,离你远去了。
拥抱痛苦并不意味着迷恋受难,而是要在痛苦中找到意义。
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的:“即使身处最困难的境地,人仍可以选择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当你面对痛苦时,试着问自己:这个经历能教会我什么?我如何利用它来让自己变得更强?
真正的强者从不试图摆脱痛苦,而是学会与之共存,并通过痛苦重新塑造自己。他们不会让痛苦定义他们,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改变超越痛苦。
当你学会主动迎接挑战,而不是逃避,你会发现,痛苦带来的成长和转变,会让你的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