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全省教育大会在福州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七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福州市、三明市、厦门市湖里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黎明职业大学等有关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队伍
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省委组织部
省委组织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队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自主培养,提升人才规模质量。坚持自主培养这一人才来源主渠道,将教育人才作为省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支持对象。出台加强博士后工作的七条措施,实施优秀博士后支持专项。会同省教育厅新设闽江教育领军人才项目,以单开遴选平台方式更加精准培养教育领域优秀学者和教学名师。
加大引才力度,优化人才来源结构。统筹当下所急和长远所需,大力引进教育发展急需人才,储备优秀青年人才。省引才“百人计划”将教育人才作为重要支持方向,入选者来自教育领域的约占三分之一。
深化改革创新,建强重点人才载体。将高校作为改革的重要阵地。会同省委编办推进公办普通高校人员控制总量管理。会同省教育厅等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改革,加强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培养,启动省级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出台支持福州大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积极为高校授权松绑。
下一步,省委组织部将认真贯彻会议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教育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更加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落实好支持福州大学一体推进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推广重点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等多元人才评价机制。整合人才、教育、科技等资源,对急需紧缺和基础研究人才给予综合支持。
更大力度培养引进人才。深化“八闽英才”培养计划,抓好闽江教育领军人才项目遴选。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和落地后的接续培养。做好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专项试点评估,逐步拓展至省内其他重点高校,开辟我省高校海外引才重要通道。
更加有效提升教育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对教育人才的政治引领,健全常态化调研走访制度。选取部分高校开展人才发展最优“小环境”营造试点,发挥高校用人主体作用,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省教育厅
近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普及更加优质。学前三年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教育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立德树人更加有效。省委书记亲自担任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工作全覆盖。
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57%,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5.24%,达标高中在校生占比达90%。
服务发展更加有力。厦大、福大及其7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实现研究生培养各设区市全覆盖,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
下一步,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奋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健全“一融双优”学校党建工作体系。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深化“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建设,建设校园“温暖集体”。
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紧盯学龄人口梯次达峰等新情况,推进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工程和“县中”振兴行动,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城乡一体深化义务教育“总校制”等改革。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计划,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办好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
坚持教育的战略属性。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双一流”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建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有组织推进高校科研创新,推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强化科教深度融汇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省科技厅
近年来,全省科技系统积极探索科教融汇有效路径,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强化平台建设。支持高校集成创新资源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依托高校建设省创新实验室6家,省重点实验室120个、占全省近45%,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占全省60%。
强化科研攻关。支持高校布局基础研究和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引入23家省属高校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2024年我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高校各占全省的89.3%和90.4%。
强化人才育引。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整合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全省有126人、12个团队和4个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每年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2000名左右,高校占50%以上。
强化成果转化。在全省高校院所铺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持续实施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推动高水平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鼓励高校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在新起点上,省科技厅将充分履行省委科技办职能,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汇聚优质资源。构建以省创新实验室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赋予省创新实验室科研和管理更大自主权,推动其成为我省产业技术攻关的组织者、引领者、实施者。
实施高质量战略项目,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把重大科研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深入推行“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升高校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规模和水平。
拓宽高效能转化通道,激发融合内生动力。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积极参与创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持续在建设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推动高校院所薪酬改革等方面下功夫。
育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夯实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支持高校加大力度育引海内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设立青年科技人才育成计划,着眼长远打造多层级科技教育人才梯队。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省财政厅
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
投入持续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十四五”初的1062亿元增至2023年的1217亿元,高于全省支出增幅和全国平均增幅;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20%,连续三年(2021—2023年)居全国前三位。
优化转移支付。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加大对28个财力困难县和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助力度,最高补助比例达90%。
拓宽筹资渠道。发挥省级财政教育经费引导作用,落实公益性捐赠免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作用,“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债券资金317.9亿元。
规范资金管理。“十四五”以来,先后修订8个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教师工资等经费纳入县级“三保”专户管理,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补助等经费实行直达机制管理。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持续做好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健全投入机制。加大省级教育转移支付,压实市县投入责任,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推进筹资渠道多元化,用好财政引导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快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提升整体效能。针对我省人口和城镇化新趋势,深入研究学龄人口变化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按照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有效满足不同学段需求。调整预算资金投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高等教育“生均+专项”保障机制,分类支持高校特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市县教育投入督导,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健全教育专项资金长效监管机制,统筹用好资金日常监管与财会监督、预算执行监督。建立完善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挂钩,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筑牢思政引领之基 铸就立德树人之魂
福州市
近年来,福州始终牢记嘱托,以创建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注重用好特色资源,建强核心课程。发挥福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循迹溯源学思践悟新思想,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照亮青年学生成长之路。
注重丰富实践教学,拓展育人半径。将“静态”思政理论与“动态”社会实践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每年90多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注重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融合协同。打破区域壁垒、校际壁垒,建立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集备中心等4大中心;遴选培育由闽江学院等高校牵头的6个思政教育一体化团组,成立于山片区等14个大中小学思政德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下一步,福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育人“大格局”。加快出台《福州市“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团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在市属高校全覆盖的基础上,至2026年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
贯通育人“大课堂”。统筹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重大实践进课堂学习资料》,形成贯通中小学的特色教学资源。
建强育人“大师资”。健全完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配置机制,落实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建强思政课教师、德育干部、心理健康教师、网络育人4支队伍。
创设育人“大平台”。用好数字福州建设成果,让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至2026年,实现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共享。
优化育人“大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各县(市)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立宣传、网信、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预警联动、处置机制,及时防范化解心理危机极端事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扩优提质
三明市
三明市先后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各项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推进优先发展,营造教育改革“好生态”。出台《三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年均增长4.11%。
推进优校均衡,建设人民满意“好学校”。持续深化“总校制”改革,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案例,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及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对口合作。
推进优师引育,培养德才兼备“好教师”。创新完善教师“1+N”正向激励机制,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开展“点餐式”巡回教研,提升教科研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推进优学提质,培育全面发展“好学生”。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案例。开办三明市第十六中学,完善专门教育保障体系。
下一步,三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大思政课”体系,用好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突出机制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细化落实《三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抓好教改品牌培育。深化与上海、泉州教育交流合作。
突出优质均衡,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实施初中强校提质行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夯实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规划布局。
突出素质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师资管理改革,探索多渠道补充教师办法。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开展名优教师送培送教等活动。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争先创优补齐短板
率先迈向优质均衡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厦门市湖里区
近年来,湖里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获评全国首批之一、全省首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在资源配置上倾斜。把最好的地块、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每年超1/5财政支出投向教育。征拆地块、闲置空间优先保障教育项目20处。跨行业统筹新增教师编制330名,53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足额核定编制、顶格配置职数。
在强师优教上发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推动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合理流动。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十大行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所有学科星级评定均为最高水平10星。
在全域均衡上提升。新增学位2.1万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00%就读安置。探索名校合作、集团化、公办校托管民办校等办学模式,加速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站在优质均衡的新起点上,湖里区将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巩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成果,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
推进教育服务供给提质扩容。完善同人口变化相协调、与人口分布相匹配、适应科技创新引领需要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结合岛内非核心功能疏解、低效空间盘活利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继续加强学校用地梳理。依托首批希沃AI信创系统,数字赋能。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培养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名牌学校。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深入推进课程教改提质、教育评价改革等“十个重点工程”,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数智赋能推进、研训聚力支撑等“十大行动”。贯彻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推进强师优教走深走实。发挥7个教育集团优质学校龙头效应,深化9所民办校托管服务,实现公民办校、强弱校抱团发展,保障新建校办学质量。规范和鼓励民办学校高水平特色发展。更大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梯队培养,保障工资待遇。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坚持引育并重,五年来新增两院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总量实现翻番。坚持“四个面向”,牵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一批成果落地转化。
迈上新百年新征程,学校将扎根中国、深耕八闽,加快建成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不断开创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
以学科交叉拓展“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场域。面向未来,学校将拓展学科交叉领域,完善学科交叉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探索设立交叉学部。建设学科交叉平台大楼,建立健全跨学科教师联合聘用、招生联合培养、团队成果认定等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文理工医融合,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计划,着力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以科产创融探索“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范式。近年来,学校相继获批3个省创新实验室,走出了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协同合作新路。当前,学校正重点打造重大平台装置集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融入“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建设,深度参与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金砖科创孵化园建设。推进中马国际高等研究院建设,拓展国际产学研用结合,服务海丝核心区建设。
以评价改革构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生态。学校将推进评价改革走深走实,深化人才评价,遵循学科特点,完善差别化评价体系,重点突出人才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和贡献方面的评价导向。深化科研评价,突出成果转化,引导支持教师冲击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深化育人评价,建立长周期贯通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育机制,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的人才培养目标责任体系。
坚持顶天立地 落实立德树人
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一流高校力量
福州大学
作为理工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指导福州大学建设的殷切嘱托,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贡献“福大力量”。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高地硕果累累。2019年来,新增13个博士点,其中今年新增8个。2019年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共获11金23银45铜。获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名师实现零的突破。2019年来,共引进青年才俊841人。
坚持“四个面向”,创新高地焕新升级。目前共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19年来,学校和个人获5项国家科技奖;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坚持贴近需求,转化高地全面开花。学校“引企入校”,成立全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和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与紫金矿业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与福州、南平携手共建多个产业研究院和科技研发平台;与邵武市共建氟新材料研究院。
下阶段,学校将按照大会部署,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
聚力有用科研,激发科创新活力。建好福州大学城联合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新型研究机构、组建高等研究院等,全力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做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环福大创新创业生态圈”,深度参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深化军政产学研用结合,构建“技术研发在福大、成果转化在企业(部队)、产业集群在地方”新模式。
持续深化改革,释放改革新动能。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技体制、成果转化机制综合改革,构建符合福大发展需求、具有福大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人事人才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
做优交叉融合,发展医学新赛道。以医学院成立和福建省立医院成建制划转为新起点,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医学院,聚力医工交叉、医理交融、医文结合,加快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学院;全力支持福大附属省立医院建设,提升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医院。
建设“海丝学院”
打造“职教出海”福建品牌
黎明职业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发挥侨校优势,积极融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福建模式,坚持“以侨为桥、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共建11个“海丝学院”,形成辐射港澳地区,以及东盟十国、中亚五国的办学格局。
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开展订单专班、技能培训等项目36项,培养海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2500多人。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教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双语教材20部、数字化教学资源1100多条,面向20多个国家推广使用,在印尼、吉尔吉斯、冈比亚、斐济等合作方应用。
服务中外人文交流。承接教育部、国侨办等委托项目18项,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丝文化及福茶、闽菜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
下一步,黎明职业大学将不断推动“海丝学院”向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
完善机制优化平台,不断拓展“海丝学院”办学。积极探索建设台湾“海丝学院”,深化两岸职业教育交流。深化现有项目,逐步拓展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及我省友好城市(省州)的项目布局。
探索学历教育项目,持续培养海外本土人才。以“新双高”建设和创建本科层次黎明职业大学为契机,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与海外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探索共建海外应用技术学院,稳步推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全日制学历教育。
携手中资侨资企业,提升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水平。紧密对接区域“走出去”中资企业用人需求,围绕装备制造、智能建造、跨境电商、纺织鞋服、海丝文旅等领域,持续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为中资侨资企业发展提供海外本土化人力资源支撑。
着力建设教育教学标准,提升“职教出海”质效。制定“海丝学院”办学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携手福建职业院校共同开发并推广标准化、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装备设备,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办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实现福建职业教育有组织的抱团出海。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文字均由福建报记者 蒋丰蔓 整理
排版 | 王心凌
来源 |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