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对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既肯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体巨大的优势与韧劲,以及在全球风云变幻中的竞争力,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议回应了当前微观主体的期待。过去我们在宏观经济运行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针对微观部门实体感受的措施不足、力度较弱,导致“宏观数据尚可、微观实感较差”。在岁末年初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此次会议回应了微观主体的期待,有效提振了微观主体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对2025年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基础作用。关于会议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重点关注:
一、会议进一步明确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首位
三大需求中,过去的政策更倾向于出口和投资,针对消费的政策力度不足。出口方面,得益于过往政策的支持,中国现在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出口优势。近年来,尽管中国出口面临重重困难,如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在全球经济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却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速。投资方面,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在投资上花了较大力气,加之当时投资效率较高,使得中国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底回升,并在全球衰退时实现了错峰发展。但投资是把“双刃剑”,在短期属于需求范畴,但从长期看,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决定了供给,可能引发产能过剩的压力。另外基建投资也是有限度的,一片土地上基建密度有限,过度和太超前的基建项目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消费方面,过去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远不如投资和出口。此次会议也指出消费需求是当前经济增长的短板,并从官方层面明确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后续需“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
提振消费要从收入端入手,十万亿现金补贴可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需求的核心是扩大收入来源。如果不在收入端上采取措施,消费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我曾经提出“中国经济企稳需要三个‘十万亿’”,其中第一个“十万亿”就是十万亿现金补贴,提升居民的信心和消费能力。虽然此次会议并未提到要发放现金,但基于我自己长期研究的判断,还是建议要向消费者发放现金。发放现金是最直接、最快速到达需求最大的居民部门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刺激经济。
二、会议将资产价格和商品服务价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要稳住楼市股市
我早在2022年就提出要关注价格,因为价格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信号。这个价格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价格,还包括资产价格。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将资产价格和商品服务价格的回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向社会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也是给政府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一个清晰的目标,要求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稳房价可以防止居民财富进一步缩水,降低财富效应对消费的负向影响。目前,房地产行业下行叠加居民资产负债率高企,导致很多居民的财富受到了很大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居民总负债/GDP)不及20%,目前已经到达了近70%,16年增长了近3倍,居民负债规模从5.7万亿增长至80万亿,增长了13倍[1],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国居民近六成的资产都集中在房产上,因此房价下行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对居民部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于贷款购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加上目前还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和收入压力,可能会导致这些家庭逐渐趋于贫困,严重影响消费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加大力度稳定房价。
稳房价要从供需两端入手,供给端要暂停除了保交楼以外的新增供地和新开工,向市场传递出清的信号;需求端要从保障房入手,财政发力通过十万亿资金补贴推动保障房顺价销售。9月政治局会议后,住建部出台了一些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方向是对的,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政策力度还不够。我认为可用十万亿财政资金补贴购买保障房和加快存量出清,这是第二个“十万亿”。这十万亿要用在需求端,用于补贴保障房销售,而不是用于供给端。虽然政府收购存量房可以减少库存,但收购过程面临成本收益不匹配、项目推进难度较大等问题,不如将资金用于补贴保障房顺价销售效果更好,既可以增加住房需求,也可以消化存量商品房。这部分资金应该来源于财政,通过减税腾挪资金,如减免一年的房地产交易印花税,在这一年内买卖住房无需缴纳印花税,限期交易可以提升房地产交易活跃度,进而带动房价止跌回升。
股市仍有增长的基础,并在本轮经济反弹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基于我国企业现实情况,并结合长达十几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我国股票指数还有10%-20%的增长空间。在本轮经济反弹中,得益于央行、证监会出台的多项措施,股市起到了先锋作用。9月24日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提出与证监会共同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并特别指出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在首期落地后还可以搞第二个、第三个,这些措施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新闻发布会当天上证指数收涨4.15%,并在随后的交易日里连续大涨。尽管近期股市表现回归冷静,但央行、证监会所做的这些工作值得其他部门认真思考与借鉴。
三、会议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双松”格局,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会议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性,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形成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双松”格局,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从历史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2008年11月国常会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当年年底和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适度宽松”基调。此后我国货币政策均保持“稳健”或“稳健中性”,此次会议时隔14年再次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财政货币化的老路,由印钞来解决问题,但面对财政和货币政策定调的变化,以及加强货币、财政、监管政策协同性的要求,我还是非常期待有超常规的措施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表态和现行措施仍然还是基于常规思维,对政策力度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经济管理部门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但面对当前形势,面对中央关于经济部署的调整,还是应该紧跟步伐,拿出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决心去制定和执行政策。
会议对政府债务的认识更加积极,在扩大政府债务的同时要注重资金流向。在当前居民消费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应被经济上行期、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制定的所谓政策边界和传统思维所禁锢,要大胆使用财政工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经济下行趋势。由于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金额短期内无法大幅变动,因此财政工具要以债务工具为核心,进一步发挥政府债务的作用。在私人部门扩表意愿不足背景下,政府要承担起债务扩张的作用,采取比较激进的加杠杆措施来带动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消费与投资。虽然决议并没有明确债务扩张后的资金流向,但我认为政府债务资金要流向最紧缺的地方,也就是要清偿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并未严格履行合同的付款义务,很多基建工程、PPP项目,以及公共设施、污水处理等领域均有很多政府应付款项没有支付到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同时也损害了政府信用。因此,要一次性采取力度较大的措施,清偿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当然这个量级比较大,根据我们的测算,大概有11到15万亿。对此,我提出可以进行十万亿债务置换,清偿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这是第三个“十万亿”。通过这十万亿的债务置换,既能够清偿拖欠企业款项,让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能维护政府信用,同时由于是债务置换,也不扩大地方债务总额,一举多得。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深度的周期调整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今天谈的三个问题是其中最清晰重要,且亟需在短期内解决的。除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外,中国经济还面临一些中长期的结构性、周期性问题,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增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营商环境改善与企业家信心提升需要政策进一步呵护、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需尽快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后,我们应该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充满信心,但经济修复的关键还是要抓落实。此次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在我们中央高度权威的经济体系下,相信我们能顺利实现明年的经济目标。同时,要狠抓落实,这是政策实施的基础。我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及时调整思路,突破常规思维,与中央决策保持步调一致,花大力气抓落实,一定要把达到政策目标作为明年各个部门的政策基础。当然,抓落实除了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措施,也需要企业界、民众的多方合力形成共振。相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抓落实、加油干,一个好的前景就会出现在明年年尾的数据上,对这一点我充满期待。
[1]数据来源: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