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各地有哪些突出成绩和做法?如何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近日,中国劳动保障报社记者采访了地方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
有好风景 更有“钱途”
记者:近年来,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方面,贵市(州)推出了哪些政策和举措?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李文永:伊犁州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有序外出务工相结合,紧盯“9+1”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常态化企业用工供需对接机制,强化疆内外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提升零工市场服务质量,建立涵盖州、县、乡、村四级的招聘“职”通车,持续拓宽外出务工规模。同时,精准落实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加大就业援助政策实施力度。截至9月底,伊犁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56.58万人次,完成自治区任务的141.46%。特别是伊犁州重点在劳务品牌建设和劳务经纪人培育工作上不断做大做强,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刘毅:大理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制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行动方案,探索“旅游+百业”“品牌+百技”“创业+百企”“旅游+多元就近就地就业”等模式,持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不仅让大理有好风景,更有好“钱途”。目前,大理市64%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大理白族扎染技师”等4个劳务品牌经济规模达52.4亿元。
张磊:呼伦贝尔市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就业扩容提质工程“五大行动”,全面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增收,抢抓春节后返岗复工关键期、旅游季用工高峰期等重要时间节点,紧盯政策落实、返岗出行、活动开展,高质量开展“春暖农民工”“春风行动”等活动,分类制定就业政策清单,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村镇微信群等推送岗位招聘、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信息,通过政策解答、免费培训等方式帮助解决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困难,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体享受就业创业政策,实现稳定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67054人。
一技傍身 就业无忧
记者: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工作中,目前存在哪些困难?贵市(州)如何应对?
李文永:农村劳动力存在素质偏低、技能单一、与就业市场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另外,在求职招聘观念上,农村劳动力依靠市场就业的意识不强。针对上述问题,伊犁州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分类分层开展技能培训,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健全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技工教育体系,实现县级技工学校全覆盖,设立123个乡镇技工学校分校、810个村教学点,健全教学管理及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制度;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需要,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与市场匹配度。截至9月,伊犁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96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223.96%。
二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搭建桥梁。健全常态化公共就业服务与重点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展重大项目用工招聘会、重点园区企业招聘会、兵地融合招聘会等特色主题专场招聘活动。每周开展分主题、分行业、分岗位的直播带岗、直播政策、职业指导等线上活动,邀请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宣讲、法律权益等方面的专家导师,开展在线就业指导及互动答疑,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招聘服务。
刘毅:大理市本地农村劳动力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整体收入不高,服务技能水平与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也较弱。为此,大理市围绕“一技促就业”,常态化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服务能力和职业素质。近3年,全市累计培训1.5万人次。同时,大理市重点培育“大理白族扎染技师”省级劳务品牌以及“大理金花家政”“大理牧工”“大理洱海护工”3个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累计提供固定岗位实现就业4.6万人,带动就业17.9万人,务工增收21.15亿元。另外,大理市深入发掘文旅上下游产业链就业容量,持续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催生非遗手工艺制作、民宿客栈管家、精品咖啡服务、乡村导游、旅拍摄影等家门口就业新形态。目前,大理市初步形成“旅游+百业+就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帮助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顾家、增收三不误,工资收入持续增加。
张磊:呼伦贝尔市地域广袤,人口分布稀疏,在推动就业政策下沉基层存在客观困难。对此,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依托“六进四送两帮扶”工作机制,走进乡镇(街道)、村(嘎查),深入企业,通过面对面走访、线上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农民工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双向摸排精准掌握供需情况,深化与人力资源公司工作合作机制,多方参与做强就业服务联盟。另外,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参差不齐,自身素质不足难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为提升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能力,呼伦贝尔市大规模开办地方特色食品制作、电子商务师、民族服饰及饰品制作、保健按摩师、母婴护理等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农牧民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记者:《意见》提出,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请问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此项工作?
李文永:伊犁州注重选树、挖掘典型,组织优秀就业返乡创业人员、农牧民致富带头人、乡镇企业家、劳务经济人等群体与各族群众开展座谈会,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培育返乡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刘毅:一是深入实施“创业大理”建设工作,推动实体经济创业项目、平台、资金、服务、人才等要素资源集成增效,持续引导高校毕业生、乡土人才等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二是全面提升创业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创业环境“筑巢引凤”,引导培育示范性创业小镇、街区、社区、村落。大理市才村辖区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在其长达3.6公里的洱海沿线上,有民宿客栈、餐饮店等创业实体780余家,3年创业成功率100%,大部分创业者是本村返乡群众和旅居的“新大理人”。三是构建技能人才带动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大理市已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7个,累计培育“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等技能领军人物200余名,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技能传承+现代文旅沉浸式研学产品制作体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促进就业新路子。
张磊:呼伦贝尔市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转型建设;通过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创业大讲堂、项目巡诊、创业训练营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解决融资难题,今年已为 6名农村牧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万元,培育扶持一批发展前景良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返乡创业项目。
多方协作 开辟“蓝海”
记者: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是提升外出务工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之一。如何推动工作见效?
李文永:近年来,伊犁州不断加大与内地省市的劳务协作机制,与江苏省对口援助市(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甘肃省陇南市、重庆市梁平区人社局等签订劳务协作协议22份。特别是今年以来,不断扩大协议延伸内容,深化劳务协作对接活动,开发江苏、福建、天津等省市企业岗位2000余个,大力推进伊犁州城乡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伊犁州充分发挥区内协作机制作用,建立完善岗位信息共享、发布和沟通协调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外出务工,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张磊:呼伦贝尔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域内域外劳务协作机制,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工作,搭建全方位、多功能劳务协作平台,推进域外劳务协作常态化、制度化。目前,呼伦贝尔市与北京市西城区、辽宁省沈阳市、浙江市宁波市等地签订33个劳务合作协议,用工岗位1万余个。另外,大力推动劳务品牌建设,让外出劳动力更具竞争力。为促进地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满足劳动力实际就业需求,培育壮大“扎兰屯焊工”“阿荣月嫂”等10个市级劳务品牌,直接带动就业9768人,间接带动就业1.54万人。
记者:《意见》要求,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常态化。请分享一下贵市(州)这方面的工作亮点。
李文永:伊犁州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常态化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对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新识别监测对象开展人社帮扶,做好跟踪服务;对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和防止返贫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就业帮扶,用活用好就业交通补贴政策,积极做好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贴工作;全面落实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政策咨询一条龙跟踪服务,分类实施“1次职业指导、3条适合岗位信息介绍、1次免费就业创业培训”的“131”精细化帮扶。
刘毅:大理市紧盯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以“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针对性、及时性、精准性,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并重,畅通就业困难人员求助渠道,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带动一批、东西部协作输出一批,促进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协同发展,不断拓宽城乡劳动者就业增收渠道。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新疆人社
数字人社·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