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丨“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推动形成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

职场   2024-10-20 18:00   甘肃  


10月1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推动形成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小平,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张福旺,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组长、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挂职)李江涛,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人事处处长、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陈笑倩,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评估审查处副处长、岷县副县长(挂职)刘非,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二局企划部副总经理、康乐县副县长(挂职)薛路,甘肃忠恒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忠,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理事长丁文广,共同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 刘晓文

发布人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小平

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 张福旺

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组长、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挂职) 李江涛

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人事处处长、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陈笑倩

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评估审查处副处长、岷县副县长(挂职) 刘非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二局企划部副总经理、康乐县副县长(挂职) 薛路

甘肃忠恒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房忠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理事长 丁文广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小平


王小平: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支持!


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以及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视察时,多次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协作帮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省与天津市、山东省以及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协作方式,携手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品牌培育“四项行动”,全省协作帮扶工作呈现出多层次推进、多方位互动、多领域合作的良好态势。


一、健全工作机制,协作合力持续凝聚。我们坚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凝聚形成推动甘肃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是高位谋划部署。双方党委、政府始终把东西部协作摆在突出位置,召开常委会会议、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部署,主要领导率团互访对接,共谋深化协作事宜,签约项目126个、金额409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负责同志深入我省调研指导,共谋发展良策。


二是部门合力推动。省政府将东西部协作重点任务纳入省级《责任书》,领导小组制定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年度《工作要点》,相关部门配套制定产业、劳务、消费等专项工作方案,与对口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协同发力、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区县主动对接。结对区县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对接交流,立足“我方所需、对方所能”,研究提出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需求清单,双方靶向推进落实,形成协作帮扶“最大公约数”。


二、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挖掘“土特产”资源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一是补齐发展短板。围绕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各地特色主导产业,组织市县梳理优势主导产业18类126个,把到县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实施提升项目364个,持续补齐设施、技术、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短板。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采取“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研发+西部制造”“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市场+西部产品”等模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举办第六届“津陇共振兴”和第四届“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签约项目157个、金额243.5亿元,今年新增引导落地东部企业302家、投资额41.38亿元。


三是推动联农带农。把带动农户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进企业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今年引导陇燕堂医药、中和道生态茶叶等龙头企业吸纳就业5981人。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群众深度嵌入产业链,如天津帮助古浪县建成智能化养菌设施,带动2.4万户年均增收2.5万元,山东帮助武都区建成“油橄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惠及28个乡镇21万余名群众。


三、打造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持续凸显。坚持把集群发展作为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立足各地首位产业,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推动产业逐渐聚链成群。


一是打造庆阳算力产业集群,聚焦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引导天津提尔科技、卓朗科技等企业在庆阳建成全国首座浸没式一体化解决方案算力集群,着力推动庆阳算力消纳和算力应用,力争今年算力规模达到5万P,2025年底达到10万P。


二是打造肉牛产业集群,主要围绕平凉红牛,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屠宰以及精深加工基地,强化市场流通和品牌建设,力争今年全省肉牛优势区内肉牛存栏、出栏、牛肉产量分别达到586万头、278万头、30.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20亿元。


三是打造肉羊产业集群,以临夏、甘南为重点,提升良种供应能力,推进集约化养殖,引进山东惠发集团,实施牛羊肉精深加工项目,力争今年全省肉羊优势区内肉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达到3000万只、2586万只、45.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61亿元。


四是打造马铃薯产业集群,以定西为核心,实施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引进青岛洪珠农机装备等公司,补齐技术装备短板,力争今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7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


四、推动甘味出陇,消费帮扶持续深化。立足特色农产品产得出、产优、卖得好,会同协作省市从品牌打造、产品研发、销售等环节全面助力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做强“甘味”品牌。引导天津、山东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参与“甘味”农产品品牌打造,培育壮大兰州百合、静宁苹果、东乡贡羊等一大批“甘味”农产品,“甘味”品牌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1位。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持续开展“甘味入津”“甘味入鲁”系列活动,在济南及周边城市设立临夏农特产品专区专馆和物流中心45个,吸引180多家临夏企业入驻。特别是今年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天津、山东优先支持开拓市场,打造“天水麻辣烫”天津、山东“分烫”40多家,有效带动甘谷辣椒、定西宽粉等“甘味”农产品销售,交易额环比增长超过10倍。


三是推动直供直销。积极在东部结对区建设“甘味”展销馆,引导东部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来甘采购,签订购销协议,天津帮助建设冷链物流、电商直播、产地市场等设施90余个,山东引进海尔日日顺等大型物流园区,协调开通马铃薯冷链铁海联运专列,促进西部原产地对上东部大市场。今年以来,东部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帮助销售农特产品69.64亿元。


五、培育劳务品牌,就业质效持续提升。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增收的“加速器”,不断健全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帮助更多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一是精准施策育品牌。持续打造“津甘技工”“鲁甘人力”省级劳务协作品牌,创新开展“津甘护工”劳务品牌共建,破解京津地区护理行业“有活没人干”和受援地区“有人没活干”问题,鲁甘“工匠联盟”培养了一批高级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天马焊工”“兰州拉面师”等地方劳务协作品牌深受各用人单位欢迎。


二是多措并举提能力。积极与山东、天津优质技师学院、企业签订校校、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探索校校合作与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会同天津市、山东省定期发布急需紧缺工种目录,引进“阳光大姐”、蓝翔技校等东部培训机构10余家,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326期、培训农村劳动力2.37万人。


三是双向发力促就业。利用“春风行动”有利时机,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459场,加大“点对点、一站式”输转力度,优化一次性往返交通补助兑现流程,推行“免申预付”定额补助模式,激发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积极性,今年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02万人。


六、突出重点领域,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协作帮扶的底线任务,引导资金、人才、社会力量等倾斜支持。


一是管好用好资金补短板。天津、山东投入我省援助资金32.12亿元、超出协议数31%,其中投入重点县15.32亿元、县均6662万元,是全省县均资金的1.2倍;拨付民族地区援助资金10.45亿元,县均5805万元,高出全省县均5%。针对积石山县地震灾害,落实协作资金1.16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帮助灾区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37家中央单位投入帮扶县资金6.5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帮扶县3.46亿元,占53.23%。


二是发挥人才优势增动力。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人才智力优势,引导天津、山东科技人员到我省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目前,东部协作省市选派194名党政干部和1680名专业技术人才在我省开展“传、帮、引、学”活动。我省选派160名党政干部、225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协作省市学习锻炼,增长才干。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选派111名优秀干部在43个定点县开展帮扶,累计举办干部人才培训班284期,培训6.5万人。


三是强化社会帮扶促振兴。动员东部和省内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倾斜支持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6家企业与19个县区达成合作意向36个,在464个村实施公益捐赠类项目961个,捐款捐物1.33亿元。23个重点县与52家社会组织签订帮扶协议,累计落实帮扶资金8628万元,实施项目79个,受益群众74.21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优势,双向发力,合力推动全省协作帮扶工作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一是在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上下功夫。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协作帮扶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扛牢政治责任,强化政策举措,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帮扶。


二是在助力脱贫地区发展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四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东部转移产业,提升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下功夫。引导协作省市资源要素支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帮办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干部人才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推进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协作,为受援地区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四是在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上下功夫。紧盯双方议定的合作事项、敲定的帮扶项目,全力做好协调、衔接、联络、服务等保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项目实施、企业入驻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挖掘协作帮扶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展示帮扶工作成果,不断增进双方情感认同和协作共识。


最后,再次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关注。




记者问答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年初,农业农村部在《东西部协作协议》中专门突出了“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产业集群打造行动、劳务协作提质行动、消费帮扶增收行动”四个方面内容。请问津甘两地在落实“四项行动”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张福旺


张福旺: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津甘两地党委政府年内两次工作交流座谈会部署要求,秉持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方向,锚定助力结对市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协作共赢目标,研究出台专项方案,强化具体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四项行动”牵引带动年度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聚力打造津甘协作升级版。具体体现在“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精准谋划、靶向支持,助力农业特色产业提升。我们围绕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以及百合、玫瑰、蜜瓜等区域特色农产品,顺应全省特色农业产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发挥天津资金支持、市场拓展、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在提升结对地区“土特产”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发展方面发力,扎实开展补强拓链、卡位招商、品牌推广工作。前三季度,会同结对地区谋划实施117个特色产业项目,重点培育打造榆中县百合、庄浪县丹参等12个特色产业,助力天祝县荣获“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称号,宁县金银花茶获得国家CNAS有机转换认证。


二是坚持全面拓展、务实合作,助力打造产业集群。我们全面结合34个结对县(市、区)发展定位、产业规划和产业基础,立足46个津甘共建产业园,认真把握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实现2024年“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洽谈大会签约112个项目、合同额近150亿元,有力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到甘肃安营扎寨、扩规聚链。前三季度,支持甘谷县鞋服、永登县树屏食品、“甘味”肉羊、静宁苹果等7个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助力“平凉红牛”成为甘肃省百亿级区域公共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三是坚持品牌引领、双向赋能,助力劳务协作提质。我们着眼就业促增收攻坚任务,认真统筹天津企业用工需求和脱贫群众就业需要,积极协调企事业单位、技能培训院校、市场化组织,聚焦放量“津甘技工”品牌效应,创新打造“津甘护工”典型标杆,扎实推动静宁果农、清水康养师、环洲羊总管等一批劳务品牌见行见效。前三季度,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75期,培训劳动力6782人,举办招聘会438场,新增帮助近3.5万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助力“张川伊香拉面师”劳务品牌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天水市知名商标,助力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四是坚持需求牵引、协同共享,助力消费帮扶增收。我们将“甘味”农特产品生产销售融入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甘味”由树品牌向拓市场转变部署要求,全面引导新零售头部企业、商贸行业协会、种养殖基地拓展新型产销衔接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建立一批“甘味”展示洽谈中心、产地集散中心、销地前置仓,促进“甘味”与“津农精品”融合发展、不断形成“津品陇味”新标识。前三季度,推动华喜汇通、津农荟、津承维康等规模企业与“甘味”形成稳定合作,累计实施消费帮扶类项目49个,举办消费帮扶活动100余场次,实现消费帮扶金额38.4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津甘协作新任务,以锐意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深化细化实化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民生改善、文旅合作等领域协作合作举措,努力携手再创津甘协作新局面,为全国东西部协作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在东西协作工作中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鲁甘协作不断迈出新步伐的?



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组长、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挂职)李江涛


李江涛:


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聚焦协作任务强化要素保障,做到投入不减、力度不降、标准不低,高质量完成年度协议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鲁甘协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协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做好鲁甘协作各项工作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坚决扛牢鲁甘协作重大政治责任,完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分管省领导同志牵头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单位按职责抓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学习、专题研究、专题部署,组织开展“十四五”东西部协作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优化修订。高层互访不断走深走实,省委书记林武率党政代表团赴甘肃考察对接,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支持临夏玫瑰产业发展和定西马铃薯高标准繁育基地建设,推动马铃薯亩产量由2800斤提高到8500斤。


二是着力拓展协作广度,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263家企业、123个社会组织与1438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创新开展“鲁甘人力”劳务协作品牌行动,截至目前,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15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6854人次、脱贫劳动力5791人次,新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2.43万人、脱贫劳动力1.96万人。开展“甘货入鲁”消费帮扶品牌行动,帮助临夏、定西、陇南销售甘肃农特产品29.41亿元。创新开展“鲁企入甘”产业合作品牌行动,连续4年组织山东企业开展“鲁企甘肃行”等系列投资洽谈活动,组织670余家山东企业参与活动,签约项目134个,合同金额264.23亿元。


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作地自身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把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聚焦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通过援建帮扶车间等方式,培育发展中药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399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29人。着力实施产业集群打造行动,拓展以项目建园区,以园区聚产业,以产业带集群的新路子,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或农业、文旅产业基地37个,引进入驻园区企业79家、实际到位投资约7亿元,帮助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引导推动企业项目、资源要素等向园区集中。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由原来一次性给钱给物变为让农民长期性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着力加强协作力度,干部人才、项目资金、政策措施等方面帮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把人才交流和培养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每年保持省市县党政挂职干部70人的规模,精选教师、医生、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595人,帮助培训干部人才1.67万人,开展技术指导帮扶,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保持帮扶资金筹集支持力度,按照两省协议,今年计划拨付财政援助资金12.5亿元,已拨付到位资金16亿元,县均达6667万元。向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8.49亿元,启动实施帮扶项目294个,平均每个重点帮扶县安排资金7718万元,超过协作县平均水平33.6%,选派干部人才296人,新增引导落地企业52个,到位资金7.04亿元。


五是着力发挥基层创新精神,一大批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广。在协作实践中更加注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提炼了一批创新性做法。比如,劳务协作从就业拓展到创业,聚焦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双高”人才,设立鲁甘人力资源协作平台,组建鲁甘“创业孵化基地联盟”,开展政银企创业担保服务等。比如,教育协作从关注教育质量拓展到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实施“双高联育”,聘请校外导师团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学业指导、学伴结对等。比如,产业合作从单一支持拓展到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建设生产基地、强化机械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市场品牌等方式,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全链条发展。再比如,通过搭建东西协作党建联盟,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解决三农“散”的问题,切实推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共富的发展优势,等等。


鲁甘协作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山东省的重大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全国妇联是如何发挥自身群团优势,助力定点帮扶的漳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人事处处长、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陈笑倩


陈笑倩:


1998年全国妇联与漳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26年来历任全国妇联主要领导时刻心系漳县,顾秀莲、陈至立、沈跃跃先后亲赴漳县调研,全国妇联与漳县结下至纯至真、历久弥坚的深厚情谊。近两年,全国妇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妇女十三大部署,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举措、全心全意帮扶,定点帮扶工作硕果累累。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举全会之力推动定点帮扶。全国妇联领导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国务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强调,要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党有号召、妇联即行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找准妇女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从实处谋划、向实处用力,以更实举措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每年都主持召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审定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工作计划。今年,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宋莉专程赴漳县调研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妇女就业创业等工作。妇女发展部、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也先后到漳县调研,推动落实定点帮扶工作。


二、引重大项目助力产业发展。全国妇联牵线搭桥,引进山东寿光企业注册成立漳水润农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2640.77万元、占地270亩的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今年,总投资3594.6万元的产业园二期项目也即将建成。随着投资1.25亿元的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公司的落地投产,三岔镇妇女魏海燕每月有了3200元以上的固定收入,既有了稳定的工作,又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她常说:“我希望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可以一直在厂里上班,往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三、重“造血”帮扶助力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分别在北京、青岛等地举办基层干部、女性合作社带头人、科技下乡等培训班14期,培训各类人才1200多人次。结合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全国妇联“@她创业计划”全力支持,先后邀请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女能手30人次赴漳县,手把手为漳县妇女传授技术。汪家庄村妇女陈青梅就是接受培训的300多名妇女中的一员,通过培训她掌握了水肥一体化种菜技术,种菜观念也有所改变,今年种植的辣椒、西红柿长势非常好,相信她和姐妹们的菜会越种越好。


四、扬特色优势助力文旅活县。漳县县域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漳县县委县政府锚定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全国妇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漳县生态赋能、文旅富民。我们的挂职干部作词作曲创作了《云中漳县等你来》《贵清山的守月人》等10首文旅歌曲,在新华网、人民网、新甘肃等央地媒体广泛传唱,为漳县打造“音乐名片”。组织漳县儿童参加“艺润童心美育新人”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让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宣传家乡,抒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目前作品正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参展。


五、助关心关爱守护儿童成长。2000年全国妇联筹集资金帮助建成漳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爱暖万家”项目为抓手,依托儿童快乐家园、巾帼志愿阳光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实践、普法宣传等活动,助推漳县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在持续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两癌”救助、春蕾计划等项目的同时,组织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和广大妇女开展“土豆妈妈”关爱服务行动,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感受温暖、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全国妇联自身优势,和漳县干部群众并肩奋斗,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漳县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帮扶岷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评估审查处副处长、岷县副县长(挂职)刘非


刘非: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大力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政策部署,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优势,扎实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甘肃省岷县落地生花,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已经连续四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得“好”的评价。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是金融托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岷县建立了“防返贫保险”模式,以全县“三类户”动态监测户为准,当参保对象(主要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为准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等有易返贫致贫风险发生时,由承保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防止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保障线而导致返贫致贫。截至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已连续三年实施该项目,累计投入保费近200万元,全县参保人数达到1.6万人,实现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参保全覆盖,累计救助贫困家庭137户。


二是金融赋能,助力岷县农特产品跨境出海。岷县气候高寒阴湿,适宜高品质猫尾草的生长。全县现种植猫尾草超过10万亩,亩产鲜草约3吨/年,总产值4.5亿元。为加速岷县特色农特产品的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充分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建厂房、育人才、定标准、塑品牌、促增收、下西洋”全产业链“口行兴岷”帮扶发展模式,助力岷县猫尾草通过跨境电商竞逐国际市场。进出口银行已牵线浙江省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与岷县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岷县设立跨境电商孵化中心,在杭州成立飞地运营中心,通过“培训+孵化+代运营”模式,指导岷县企业办理出口备案通关手续,举办系列培训10余场、覆盖近200人次,成功注册海外店铺5家、海外商标2个,年进出口总额300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两年来,进出口银行捐建6公里产业路、6000平米高标准晾晒场、超1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持续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引进行业专家把脉问诊,不断优化草种、提高产量,制定质量标准提升品质,助岷县获“中国猫尾草之乡”荣誉;帮助构建“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特色产业组织模式,“以点带面”合力提升猫尾草规模经济效益,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三是金融聚力,推动岷县产业和消费振兴。为加大中央定点帮扶力度和广度,中国进出口银行谋划了属地分行牵头、六省(甘肃、山东、河北、河南、福建、浙江)分行结对帮扶的聚力模式,凝心聚力为岷县招商引资、信贷支持、就业帮扶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创新开展“政策性银行+地区性金融机构+企业”的转贷款模式,将低成本信贷资金输送至当地企业,累计向九州天润公司、凤合高速公路项目等投入信贷资金5.1亿元。另一方面发挥六省结对分行资源和经营优势,推动岷县与更多区域外企业主体开展招商、务工和消费合作,近三年,实现对接大型用工企业30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达成意向性投资项目5个;通过“832”大型电商平台、“618”电商节,发动员工和客户等优势购销岷县中药材、猫尾草、蜂蜜等农特产品,累计助销金额1.05亿元。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下一步进出口银行将持续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记“国之大者”,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全力以赴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新篇章。


甘肃农民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中建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在支持定点帮扶县助农增收方面如何发挥资源优势?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二局企划部副总经理、康乐县副县长(挂职)薛路


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定点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建集团秉承“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企业精神,不折不扣履行卓尼县、康乐县、康县的定点帮扶政治责任。12年来,中建集团累计投入无偿资金6.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80余个,坚持打好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党建帮扶“组合拳”,打造了一批管长远、看得见、得实惠的重点惠民项目。中建集团也连续七年获评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考核最高等次评价。


中建集团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聚焦帮扶地区资源禀赋,发挥建筑“全产业链”优势,聚力打造精准帮扶中建模式,有效助力帮扶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发挥规划设计优势,专业精准务实,高起点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一是规划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帮助康乐县144个村编制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实现全域全覆盖,康乐县获评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旅名县”称号。二是规划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卓尼县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大峪沟国家5A级景区创建规划,为县域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规划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建设20个旅游标杆村,助力康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二、发挥主业带动优势,扶志扶技扶业,高质效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探索打造“劳务输转”稳就业惠民生新范式。一是“点对点”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每年联合清华大学举办三县致富带头人创新发展示范班,建设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全年跟踪问效,提升致富本领。二是“一站式”提升群众就业技能,打造中建康乐高技能人才班、康县农民工党校专班,建设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推动务工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型。三是“整建制”解决务工就业难题,开展就业帮扶春风行动,专场招录三县大学毕业生,建成66个建筑劳务输出示范村,每年招录和劳务输转脱贫群众超3000人,擦亮“燕河建筑工”劳务品牌,相关经验入选央企蓝皮书并在国资委作典型交流。


三、发挥商业运营优势,延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中建集团定点帮扶工作始终坚持产业导向,努力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方面赋能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延伸种养殖业产业链。捐建康乐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卓尼藏药育苗中心、康县天麻加工基地,一体化帮扶康县、卓尼县发展饮用水产业,以农业现代化推动三产融合,赋能产业升级。二是补齐特色产业运营链。指派旗下相关企业为康县“燕河湾云海酒店”运营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组建水厂运营团队,帮助补齐帮扶地区产业运营短板,提供专业支持,培育运营人才。三是塑强农特产品价值链。发挥中建集团“云筑惠农商城”“海惠优选”双电商平台优势,创办“中海优家”消费帮扶实体店,推动卓尼木耳、康乐香菇、康县核桃等优质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


下一步,中建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聚力实现“五大振兴”,充分发挥中建优势,尽锐选派帮扶力量,为助力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中建方案、贡献中建力量!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社会力量帮扶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扶力量之一,作为民营企业,请问甘肃忠恒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帮扶中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帮扶工作?



甘肃忠恒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忠


房忠:


甘肃忠恒集团按照省市区要求,彰显民营企业担当作为,聚焦实现重点项目实施落地,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贯彻落实“万企兴万村”的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在“万企兴万村”的广阔舞台,以拳拳之心振兴乡村,以殷殷之情造福百姓,以实际行动书写造福于民的绚丽篇章。


一是立足教育扶贫,投身教育事业。扶贫首先要扶智,集团先后分别投资1.56亿元、4.1亿元建设了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白银市平川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两所非营利性学校对建档立卡户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及部分生活费资助政策。近年来,甘肃忠恒集团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无偿资助贫困师生7084人,资助金额达6667.5万元,同时对考入一本、二本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奖励。同时借助白银市平川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优势教育资源,大力培训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累计免费培训2000余人。


二是打造产业基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集团成立甘肃忠沃文冠果公司,建设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已成功创建2023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已纳入全国重点项目投资项目库。该项目总投资12.96亿元,总占地面积5200亩,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文冠果油2.5万吨、文冠果茶叶1000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50.98亿元;带动从业人员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甘肃忠恒集团在帮扶县靖远县五合镇大力发展文冠果种植及加工基地,帮助甘肃茂群天运文冠果公司购置文冠果加工设备、建设文冠果体验馆,并提供技术支持和育苗支持,帮扶种植文冠果40000余亩,带动合作社8家,带动文冠果种植户稳定增收。同时带动白银市52家文冠果企业和30多万人参与到文冠果产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根据测算我省在“十四五末文冠果种植面积如能达到2000万亩,文冠果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这将是我省又一个真正的本土千亿级产业链,也是我省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特色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黑毛驴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集团设立甘肃恒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建设占地10000亩,养殖黑毛驴10000头的恒玉万头黑毛驴生态养殖及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已投入运营。该项目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方式进行产业带动、项目帮扶,安排就近务工人员230人,带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下一步,甘肃忠恒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说实话,办实事”的原则,努力践行社会责任,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以文冠果产业为抓手,助力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甘肃忠恒集团乡村振兴工作新篇章。


兰州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我省的广大社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作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理事长丁文广


丁文广:


近年来,在省民政厅、省社科联和省农业农村厅的动员引导下,一山一水以兰州大学为平台,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在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了一系列公益发展项目。


一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一山一水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在陇东地区实施“蚂蚁森林”生态恢复项目,已在平凉市崆峒区实施人工造林2.7万亩,投入资金2929万元,种植山桃、山杏、云杉等293万株。与静宁县政府签署1亿元项目意向协议,计划造林7万亩。


二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山一水将以往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探索出以乡村妇女为核心的文化振兴新模式。筹集资金220万元,在国家乡村振兴县实施“活力半边天,乡村妇女赋能项目”。开展妇女能力提升培训119场,非遗培育活动58场,组织290名妇女外出参访学习,支持农村妇女参与剪纸、刺绣等10项非遗传承,受益农村妇女达1.2万人次,该项目被新华网评为“2023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三是关注乡村儿童成长。一山一水受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基金会资助,联合省内70家社会组织筹款4000余万元,在我省文县、崆峒区等36个县(区)实施儿童发展类公益项目。实施的“一个鸡蛋”(营养早餐)项目,累计为我省农村15万名学前儿童提供早餐鸡蛋3200万个。为65所乡村学校安装71台净水设备,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实施儿童“温暖包”项目,筹资2200多万元,为乡村儿童发放包括棉衣、棉鞋等御寒用品及学习用具在内的“温暖包”6万多套。建立壹基金儿童服务站119个,为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心理等全方位关爱服务。


四是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探索产业帮扶模式。一山一水深入乡村,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村民需求,广泛动员农户参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链接社会资源,累计筹资3000多万元,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在崆峒区为850户农户发放基础母牛,在榆中县为108户农户发放繁育母羊,在庄浪县建设苹果种植基地40亩并为175户农户发放中华蜜蜂,探索出“母牛滚动发展”、“绿色母牛银行”和“两社一户”等产业帮扶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组织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苹果栽种技术等各类培训50多场,使1133户农户受益。


五是参与抗震救灾,助力灾区恢复重建。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一山一水连夜赶赴灾区抗震救灾,同时联合深圳壹基金等省内外社会组织筹集救灾款物3676万元,发放煤炭3700多吨、棉被7300套、睡袋1900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后,一山一水汇集各方资源,已筹集善款1800多万元,主要用于建房补助、儿童发展、生计改善等。


16年来,一山一水累计筹集资金超过4亿元,实施各类公益发展项目2000余个,受益人数210余万。


社会组织是助力政府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一山一水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参与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聚焦农民所思所盼,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添砖加瓦。

来源:甘肃发布(ID:gansufabu)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要职能是建设、管理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进场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组织现场招标采购等交易活动。主要承担省级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医药采购等交易项目进场交易服务、见证和集中采购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