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是一天天的长大,可是作为父母来说,就在一天天的变老了。
1、父母健在不过大寿
中华民族自古以父母为尊,民间有“尊亲在不敢言老”的说法,即便是自己也年到六旬,但在父母心里我们依旧是“孩子”,不能在父母面前说自己老了,让父母安享晚年是晚辈最应操心的事。虽然自己年过60岁,但只要父母还健在,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父母还健在,即便做儿女的也年到六旬,儿女们是不宜过60岁大寿的。
因为儿女的生日就是父母的“苦难日”,尤其是母亲。过去医学技术落后,母亲怀胎十月到分娩,婴儿诞生的过程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
如果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给自己过60岁大寿,容易引来街坊邻里的非议。
众所周知,过大寿一般都是取整数的年龄过,六十、七十、八十等,因此在一些非整数的年龄尽量还是不要过寿,尤其是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都是不宜过大寿的。
除了非整数的原因,也因为这两个岁数是孔子和孟子两大圣贤去世的年龄。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七十三这个年龄也是他的寿数,所以为了表示对先圣的尊敬,也是不建议大家在七十三岁过大寿的。
其次便是孟子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学者,他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他的话甚至比孔子更加尖锐。
他认为当权者不应该制定大的国家方针,更多的应该实施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多去了解人间疾苦,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不光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也得到了那个年代阶级贵族的认可。
也同样被大家视作为圣人,而他去世的年龄是八十四岁,所以同样也是为了表示对孟子的尊敬,大家尽量不要在八十四岁过大寿。
当然,为了顺利地迈过那道坎,“聪明”的老辈人会非常谨慎,选择性“忘记”这两个年龄,即便到了73岁或84岁的寿诞,也不会轻易对他人说出,更不用说大摆寿宴了。
当然,为讨个好彩头,“懂事”的晚辈多选在69岁、79岁、89岁给老人过寿,寓意长长久久、越活越有。
综上所述,就是“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的意思了,六十岁之前不过是因为那根本算不得大寿,九十岁之后不过也是因为老人不宜折腾,做儿女的多陪伴就好。
七十三、八十四不过也是因为这两个岁数并非整数,其次乃是圣人的寿数,对圣人表示尊敬,冥冥中也自有福气保佑着我们!
3、鲐背之年不过大寿
“鲐背之年”,即指年到90岁,因老人的背部褶皱像鲐鱼的斑纹,故用鲐背比喻高寿老人。
毫无疑问,超过90岁高龄的老人,在每个村子都是屈指可数的,少之又少,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其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基本上是半个身体迈入坟墓了,可能一觉就睁不开眼。
因此民间有“鲐背之年不过大寿”的说法,一方面,大摆寿宴对晚辈来说是尽孝道,想让老人开心快乐,但对90岁老人来说可能是一次煎熬,耗费精神和体力,热闹嘈杂环境的刺激不利于老人的身心;
另一方面,有些90岁高龄的老人会误认为,晚辈给他过寿,是急着送走老人,这并非是件好事。
结语
俗话说得好,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很多事情我们年轻时是体会不到的,因为这个时候有大把的光阴和时间可供我们挥霍。
可人一旦上了年纪,腿脚有些毛病或者身体有些不舒服。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儿女们的多多陪伴了,毕竟光阴不复返,但唯一能给老人们慰藉的便是子孙绕膝的快乐。
但通常大家都会在外面忙碌自己的事业,聚在一起的时候少之又少,除了逢年过节,就是给老人过生日的时候会聚在一起了,所以这也是过大寿的意义,不仅吉利,也让老人开心。所以大家如果还年轻,那我们就珍惜少年时,多陪伴家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