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与生物圈|郝耀华:如何讲好生物圈保护区的故事

政务   2024-11-07 22:14   贵州  



开栏语:


      11月6日-9日,第二十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在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践行人与生物圈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开展了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及案例分享,即日起,我们推出【聚焦人与生物圈】话题,来听听领导、专家学者与保护区代表们怎么说:


1.叶霖: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并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2.曹建华:地质调查研究对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以茂兰为例
3.杨柳春:战略传播助力生物圈保护区发展
4.郝耀华:如何讲好生物圈保护区的故事
5.张颖:情动与共生,艺术在生物圈保护区发展中的创新探索
6.黄宝荣: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北京百花山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愿景与方案
7.董德民:以扩区形式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浙江天目山清凉峰为例
8.余登利: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茂兰实践



郝耀华   |  主讲人

新华社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1月7日,第二十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在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召开。会上,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郝耀华“如何讲好生物圈保护区的故事”题作专题报告。



他分享时说,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概括起来,首先是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所在的保护区。首先,视野要更广阔、更深远,这样才会发现新事物,找到新材料,阐发新观点,运用新方式。真要看得远,还需要借助“望远镜”,我说的“望远镜”就是大局观和知识储备。讲述人应随着生态学在交叉地带的扩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生态科学、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哲学、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知识,才会有远见卓识,写出有价值并吸引人的新闻报道来,如“新神农架纪事”、“茂兰焕新记”、“红树林里的青春潮”等等。眼界高时无障物,不能只往一处瞅,视野、知识、境界和报道内容,都要大力“扩展”,从生态佳到生态+,从点线面体淋漓尽致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进步与成果。



30多年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编织得更密,事做得更细。CBRN在我国广泛深入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CBRN的非凡衍生力,中国“人与生物圈”的“圈子”逐年扩展、越来越大。2025年,杭州大会值得期待!我们的宣传重点是,中国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过程与取得的成效,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和经验。

那么,如何讲好自然保护区的故事呢?河水都顺着自己的河床流,各个保护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作为一名老记者和“人与生物圈”的专家咨询委员,结合参与“人与生物圈”活动的实践,他建议:

第一,要牢牢把握住宣传口径和报道重点。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与我国实际的契合点上,依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和节奏,策划宣传报道选题。简言之:把准脉,踩住点。“人与生物圈”理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观高度契合,在生态保护上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向世界讲好中国保护区的故事。



第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阅读期待和知识信息需求。在特定的圈子里从事新闻报道,就是圈子试图向外部传递声音,它的关键词是:新闻价值——圈子外的人想知道的、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事情。因此要新,要鲜活,要大众化。

第三,要从更大的生态系统看待和认识自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可以以更大的生态系统为背景讲故事。

第四,要认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不少保护区,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地理自然坐标,还是鲜明的人文标志。可以尝试从“人与生物圈”的视角,去探寻更多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期深化人们对生态屏障的认识。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取景荔波!广电总局重磅推荐》

《快来围观!荔波这里过“额”节,现场好热闹...》

《舒婷等著名诗人走进荔波!共寻诗意文学之美~》

《“铁鹰”上岗!当起了荔波喀斯特森林的“空中护林员”》



图片:陈龙

整理:蒙莎莎

校对:黄顺垚

编辑:罗婵

终审:蒙莎莎

监制:程兴露
投稿邮箱:lbxwzx@163.com

点亮"在看",告诉更多人

荔波宣传
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纯净山水·心上荔波,热忱欢迎您前来观光旅游、考察投资、发展兴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