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文|张学文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七个聚焦”之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并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主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行稳致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接受人民监督。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民主基础,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支撑。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各方面制度,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实践表明,民主与国家治理紧密相关,民主的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民主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国家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全面落实。
《决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既指出了根本原则,又指明了改革方向,为如何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准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有了本质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也不尽相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创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差异不但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也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不完全相同。新时代发展出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它强调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监督,确保人民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这是我们党在总结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鲜经验基础上得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认识。全链条,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全方位,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层面、各维度;全覆盖,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形态,确保了人民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体现在民主主体广泛、民主内容广泛、民主形式广泛,体现在人民群众参与之广、保障民主的制度之广、落实人民民主的实践之广。最真实,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党和国家大事汲取人民智慧,重视群众身边小事、尊重人民创造,发扬基层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实反映人民意愿,充分聚合人民智慧,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最管用,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中。确保民主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实践证明,这种既有完整的民主制度程序、又有完整的民主参与实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民主政治。
75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并不断巩固完善包括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予以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坚持和完善包括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保证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国家机构组织制度等重要政治制度,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要在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实现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不断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基层民主有多种多样形式,如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以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要拓宽基层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确保统战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效果;加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形成推动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李烁铃
校对:吴晨倩
监制:余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