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事   2024-10-16 11:50   四川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翻阅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史册,“两弹一星”是其中极其辉煌的一页。

60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穿过历史的尘埃,尘封了半个世纪的10所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鲜为人知的画卷慢慢舒展开来,10所人参与核爆炸试验的点点滴滴也逐渐清晰。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0所参与遥测遥控设备研制的601组荣获集体三等功。(受访者供图)

“回想起60年前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10月15日,一位10所的老专家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打破核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勇敢、顽强地战斗在戈壁滩上,圆满完成了测控任务。

绝密攻关“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1963年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10所接到了第一个测控任务——研制原子弹使用的“无线电剂量遥测设备”(简称601设备)。这是一次十分艰巨的任务,原子弹爆炸时γ射线的无线遥测数据的成功获得是验证核爆炸的强有力证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于是,一群刚大学毕业的“新兵”日夜拼搏,采用多副载波频分体制,利用现有通讯机的通道成果,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内的研发工作,1963年底开始野外的整机联试工作,并于1964年3月成功研制出了“601”设备。

无线电剂量遥测设备(601设备),用于原子弹爆炸时γ射线剂量(受访者供图)
1964年6月初,10所派出周鹤琴和张敦义两位同志,一起前往罗布泊执行试验任务。周鹤琴承担和指导601机从天线、发射机、调制器、接收机、解调器及终端数字显示的维护和使用,张敦义负责601机的定时机械部分。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两位同志在“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绝密要求下神秘地“消失”了。
据回忆,周鹤琴和张敦义驻扎的营地位于101工号旁边,离核爆心仅4公里,抬头就可以看到那座102米高的高耸入云的铁塔,这座铁塔的顶部将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地爆的爆心,它是核试验场上最耀眼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试验基地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试验人员住在一顶小棉帐篷里,又闷又热,前半夜躺在吊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踏实,后半夜凉快了许多,方能入睡。
试验小组每天吃的是罐头、海带、粉条、榨菜、皮蛋、香肠等干菜;鸡蛋更是连影都见不着,炒鸡蛋一律是用蛋粉炒的,干巴巴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从30公里外孔雀河拉来的,河水含盐碱量多,又咸又苦又涩,十分难喝。
周鹤琴和张敦义所在小组的任务,是监测铁塔东部地面一片广大扇形区域内在核武器爆炸后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及γ射线的衰减规律。按指挥部的规定,试验小组在这片区域内设立三条测量线,共9个监测点。首先要在每个监测点上架设菱形天线,安装一个探测器和一台发射机。架设一副天线工作量很大,需要八个小时左右,要选址测量天线的方向,在坚硬的盐碱地上挖一个半米见方用来掩埋发射机和探头的深坑,然后再架设天线主体部分。
顶着炎炎烈日,坐着一路颠簸的解放牌大卡车,背着装有又苦又咸的孔雀河水的水壶,早出晚归来回奔波在偌大的试验区域……就这样,实验小组整整花了9天时间建设完9副天线。
与此同时,试验小组还开展了严格的防化训练,酷热的夏季,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憋闷的防毒面具,那滋味可太难受了。可是为了完成原子弹爆炸以后的回收任务,再苦也要坚持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在防化训练考核时试验小组有半数的同志达到穿防化服戴防毒面具能连续坚持八小时以上的记录,周鹤琴也是其中的一个。

吃得苦中苦 只为蘑菇云腾空的那一刻


1964年10月15日,指挥部向各参试单位下达了战斗命令。当天上午,试验小组的3个测量小组分乘3辆卡车带上γ射线辐射源奔向各自负责的监测线,进行最后的调试和安装。
当天夜里,周鹤琴、张敦义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地相互问:“定时定对了没有?电源开关打开了没有?发射机天线接好没有?探头和调制器连接好没有?”这并非对工作的不自信,而是因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而深感责任重大。
1964年10月16日14时30分,试验小组隐蔽在小石屋里,耐心等待那历史性的一瞬间。屋子里,没接报时电话,也没有供电,全凭手表掌握时间,用手电照明。秒针不停地“咔咔”地走,大伙儿的心也不停地“咚咚”地跳,紧张,激动。
突然,从门缝里闪进一道亮光在大家眼前晃了一下,紧接着,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好似一声春雷滚过大地。大伙儿边喊着“炸啦!响啦!”边冲出门外,急忙转身抬头向爆心方向望去,只见一个乌压压的庞大蘑菇状云团,顶天立地,气势磅礴,不停地翻滚着,上升着。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火球。(受访者供图)
然而,试验小组不敢多停留和观赏,得赶紧往接收站跑,因为那来自监测点的γ射线剂量率的无线遥测信号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冲进帐篷,从木箱中提出接收机,接上天线,打开电源,预热机器。没过几分钟,各线接收机都陆续收到阵阵清脆悦耳的信号声,终于打破了可怕的沉寂,仪表指针也摆动上来,显示出该监测点地区存在很强的核辐射污染。大家高兴极了,将测量结果马上上报,以证明我国进行的这次爆炸是核爆炸,而不是化学爆炸。
因在防化训练中的良好表现,周鹤琴被批准在核爆2小时后就可以进入爆心参观,成为首批进入爆心参观的十余人之一。
一路上,只见试验物残破不堪,越接近爆心破坏程度越严重。抵达爆心,看到原本102米高的铁塔已折腰趴倒在地上,核爆炸引起含放射物的尘土厚厚的散落在爆心周围广阔的地面。
经过一周多日夜不停地连续跟踪测量,试验小组基本掌握了核辐射污染区的范围、热线方向、不同地点的γ射线剂量率及其衰减规律,圆满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在“两弹一星”精神指引下 勇攀科技高峰


1964年11月初,试验小组回到了北京,结束了长达半年多的戈壁滩战斗生活,圆满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任务,10所601小组胜利地完成了光荣的使命,601小组荣获1964年成都市集体三等功,周鹤琴和张敦义同志同时荣获基地司令部和政治部授予的个人三等功,601组组长姚居济和601机天线负责人甘体国荣获1964年成都市个人三等功。
八千里路云和月,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拥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航空母舰以及歼20等国防利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了祖国的独立自主和强盛而艰苦探索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会忘记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和王淦昌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丰功伟绩,不会忘记支撑着“红花”的数以亿计的‘绿叶’们,相信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将会不断探索、勇敢科技高峰,为国防事业建设再建新功。”老专家动情地说道。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往期推荐



成都警方通报“代驾员开错后备箱被打”:嫌疑人被刑拘

突发!成都双流一库房起火,消防:正全力处置

四川乐山62岁失联女子遗体被找到,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封面新闻视频号

编辑 陈雨
责编 丁伟
审核 杨志


点“在看”,持续关注!

封面新闻
第一眼 看封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