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 BeBeyond 来写《交大生存手册》

幽默   2024-08-22 11:17   上海  


2024年了,

江湖上还是流传着《交大生存手册》的传说。

临近开学,

新生群里求资源的信息更是络绎不绝。



BeBeyond作为一家

用个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做留学的机构,

每年都见证着手册被反复传阅和讨论。


那到了今天,

《交大生存手册》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近20年的发展,

手册里哪些没变?哪些又发生了改变?


如果让 BeBeyond 来写交大生存手册,

它会这么写——



CHAPTER 1
 申请的挑战是什么?



现在同学们在选择留学或者职业发展道路时,思考确实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以前,很多同学会想,只要能进top 10的学校,不管去什么专业都行。但现在,他们更倾向于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排名或者名气。


这种转变,说明同学们开始意识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和导师,可能比单纯的名气更重要;同时,他们也在考虑性价比、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未来就业前景等问题。比如,美国虽然教育质量高,但学费也高;香港学制短,但可能影响深度;欧洲学费便宜,学制长,但回国后的reputation 怎么样,也是需要考虑的。


这种复杂的思考过程,虽然有助于做出更全面、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选择困难。在面对这么多需要去反复斟酌的因素时,同学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权衡,最后还是会陷入到最简单的惯性思维里,去一个我绩点能去的最好的地方就完事了。


虽然想法变复杂了,也拥有了更多自己做选择的勇气,但应对复杂选择,同学们的决策能力往往还不够。



CHAPTER 2
 如何做出决策?



决策能力的不足,最明显就体现在申请中的选校问题上。


比如大家来找 BeBeyond 做咨询时,总会带着自己的 GPA、G/T 成绩,期待着我们像高考划线那样,也给他们框定一个范围,好让自己在这个范围内去做选择,这种互动模式二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其实也很好理解,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不管是升学还是考试,分数几乎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在美国,大学申请时可能还要写 essay,展示个人特色和经历;但在中国,很多时候只看分数,甚至是进了大学,这种“成绩的驯化”还在继续——


有的同学 GPA 一下降,可能就会感觉到老师的态度变化,或者在资源分配上也会有所倾斜,GPA 不高,奖学金没啥戏、入党机会也不大;转专业的时候,也常常要求你在原本不喜欢的专业里达到高成绩才有资格。尽管过去了快 20 年的时间,手册里提到的绩点局限性问题,到现在似乎还是没有解决。


所以,等到面临“留学”这样的下一个升学阶段时,很多同学还是会用自己习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去应对。比如,有的同学看学校网站时,最大的抱怨可能就是为什么在录取要求里,为什么没有明确列出分数要求?想不通为什么 3.0 和 3.9 的GPA能申请到同一个顶尖项目?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分数或者说数量来衡量一切,很难理解还有其他的评价标准。


这种思维走到最后就演变成一种“自我证明”的竞赛,变成能够证明自己比做 3 份实习的人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做 4 份、5 份甚至 10 份实习。在这样一种自我证明的压力下,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增加负担,最后内耗到精疲力尽。


但事实上,留学并不适用于这样一套游戏规则,留学的游戏规则是要你用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单一的成绩或某项指标没法展示多样立体的你。



CHAPTER 3
 如何多元展示自己?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单凭专业知识和技能,想在一个领域里做到顶尖,是不足够的。一个人的 motivation、沟通合作能力等,这些看似不易量化的品质,能弥补你在科研或其他硬实力方面的不足,而且更能展示你的潜力。


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些抽象的品质很难理解,也很难评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比如选择题的 ABCD,或者判断题的对与错,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多元的情况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对应到留学申请这件事上,表现为当同学们面对文书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申请这个专业?”,会不知道从何表达:我既没有 paper、奖项、实习这些可以量化的经历,我又说不清楚自己有什么能力,我该怎么展现对这个专业的热情?


来看一个 BeBeyond 遇到过的法律转申金融学生例子⬇️



所以,简单地罗列经历不足以打动招生官,我们应该尝试更全面、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去看待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的长处,学会如何将自己这些不易量化的品质展现给招生官,这样才能在申请中展现出立体的你,给招生官一个不得不录取你的理由。



CHAPTER 4
 出国有哪些步骤?



在你下定决心最后决定中请国外大学时,你要把最优秀的能力展示给大学招生委员会看,向学校证明你是他们最需要的人。因此,在申请前准备时,你最好努力把自己变成学校需要的人。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的是有潜力的研究人员。在学校的培养下,这些人会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精英。然而空口无凭,潜力的大小需要经过证明。最理想的证明是你过去已经做出了出色的研究,那么很自然地你肯定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


摘自《交大生存手册》



在《交大生存手册》关于留学的篇章里,BeBeyond 最不能认同的是这两句话——


“你最好努力把自己变成学校需要的人”

“潜力的大小需要经过证明”


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向招生委员会展示你的优秀能力和潜力,但也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我去迎合学校的期望


之前有位 BeBeyond 的学员在哈佛交换的时候,曾问过哈佛教授一个问题“哈佛需要什么样的人?”,教授是这么回答他的:真正的哈佛学生不会问这个问题,他只会说,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人,而哈佛如何帮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这种自信、有主见的态度,以及对个人目标的坚定追求,才是招生官所看重的品质。


选择学校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关键在于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环境。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积极寻求资源,并保持自我驱动和创新精神,这样或许能够在留学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而“潜力的大小需要经过证明”这里,似乎还是没有跳脱出上文说的“自我证明”的竞赛思维。


潜力并不直接等同于过去的成就,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出色的研究成果、竞赛表现等只是潜力的一部分体现,潜力其实更多指的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预期:你对于这个领域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你有特别想去做的研究话题吗?你想怎么去做?学校会设置这些问题和面试,其实就是想从方方面面去评估你的潜力,不仅仅是从你已有的成就。


而在科研领域,创新的想法才是推动研究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在初步接触潜在导师时展示自己的研究兴趣(套瓷),还是在未来申请研究资金时,都是以提出新颖的研究想法为关键,这些 proposal 往往比已经完成的成果更能体现申请者的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某些研究领域因其复杂性或实验本身比较费时,本科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不足以支撑你做出成果,所以才需要去到一个资源更丰富的学术环境里去完成你的研究目标。


最后,BeBeyond 其实想说,留学申请和做科研一样,推进整个留学申请流程并不难,无非是填表答题,真正有挑战性的是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应该选择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某个项目。当你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与所申请学校项目的契合度时,就已经超越了那些只focus在申请成果的申请人。这种自我认知也能使你不断地自我观察、评估和反馈,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能on the right track。


所以,在正确的道路上,走慢点也没关系,方向选对了,走得再慢,也是在接近目标。






在手册里“为了留学而出国”这一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作者告诉大家要警惕中介,其实这也是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我们要警惕那些以三维框定你,以作假“美化”你,以模板糊弄你的中介,要有勇气自己去面对申请中的挑战


如果你对申请还有更多的问题,或者想知道怎么让留学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帮助,欢迎来和我们聊一聊。BeBeyond 一直在以个人发展的思路做留学申请,所以我们不代写,想让更多人知道申请的“游戏规则”,我们真诚地希望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道路。


快来预约咨询,和BeBeyond一起探索吧⬇️


扫码预约一对一咨询



推荐阅读:

BeBeyond劝你去留学

BeBeyond劝你别留学

我曾经也很卷,5位交大复旦学长姐的“反转人生”

交大同学在BeBeyond的申请结果如何?

复旦同学在BeBeyond的申请结果如何?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专注于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留学咨询机构。

二月十三
与你度过顺逆,陪你去看悲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