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是农历正月的第三天,又称“赤口”,象征吉祥如意与新的开始。
据《清嘉录·小年朝》记载:“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道德经》所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在年俗文化中,初三日极受重视,被称为“小年朝”,也是一年中禁忌最多的一天。不过不同地方习俗不同,节日也并非一成不变,大家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节日和仪式感帮我们敬畏自然,感念亲人,或多得几份喜庆与放松就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年初三民间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初
三
习
俗
送 门 神
“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很多地方在初三的夜里,会摘下门神纸,将其与过节时摆放的松柏枝等一起烧掉,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门神在春节期间,辛辛苦苦日夜值守,阻挡邪祟入侵。到了初三,需要烧掉门神纸,算是感谢门神这一年的保护,也把它们送回天庭去过个年,同时也希望借此开启新的一年,祈求生活顺顺利利,远离灾祸和不祥。
贴 “赤口”
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在我国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还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能够招财进宝和万事如意。
老鼠娶亲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从另一个角度看,忙碌了一年,尤其是春节前的各种准备和初一初二的奔波,人们也需要在初三这一天好好休息,睡个懒觉,让疲惫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谷子生日
民间将正月初三视为谷子的生日,这一天要举行祭拜仪式向谷子表示敬意。在古代,每个家庭都种植谷子,全年的收入都依赖谷子的丰收。
因此,人们对谷子心存敬畏之情。在谷子的生日这一天,不吃大米,以期新的一年有丰收的好运。在现代社会,初三不食米饭也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和粮食的珍惜,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可以选择吃一些面食或其他主食,如烙合子、面条等,既美味又符合传统习俗。
初
三
禁
忌
不宜外出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还被称为“恶鬼日”,忌探亲访友。相传赤狗脾气颇为火爆,不太好说话,民间多认为正月初三极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了避免大过年的闹得不愉快,忌探亲访友,因此在正月初三这天,人们不外出走动,多会留在家中,也希望新年能够有个好的开端。
不宜杀猪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被称为“猪日”。在这天,人们是不能杀猪的,如果在初三这天,天气要是晴朗,则还意味着这一年里会有好收成。
因此老传统正月初三忌讳杀猪,寓意六畜兴旺。这种禁忌,承载着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的美好期许,是农耕文化在民俗中的生动体现。
不动刀剪
为了避免口舌是非,初三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使用刀剪等利器。这份谨慎,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习俗中对和谐生活的珍视。
“三不做”
“三不做”就是不扫地、不烧火、不打水,是大年初三的重要传统礼遇。若必须打扫,应从外向内扫,寓意着聚财纳福。这份简单而朴素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编辑|许 寅 赵丹丹
初审|朱 磊
终审|张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