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6篇

民生   2025-01-07 20:17   安徽  



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期,多少著名诗人泛舟长江、淮河、新安江,登临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他们为安徽风物歌吟,为安徽山川代言。那些华章丽句拨人心弦,闪烁古今。

诗仙李白一生中传世的诗歌一千多首诗,有五分之一的诗写在安徽。行走在安徽大地,一步一诗,一脉锦绣。


 人物 


方苞、姚鼐、邓石如、程长庚、陈独秀、张恨水、王步文、赵朴初、邓稼先、慈云桂、严凤英、海子

 美食 


山粉圆子烧肉、安庆老鸡汤泡炒米、桐城水碗、潜山痘姆古陶红烧肉、胡玉美蚕豆辣酱、江毛水饺、大南门牛肉包、王小六打豆腐、花亭湖鱼头



安庆,古称舒州,是戏剧之乡、文化之邦。


这里是李白、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歌吟的神奇之地。《孔雀东南飞》、“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发生于此,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的摇篮。


安庆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诞生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今日的安庆,有天柱山雄伟秀丽,有花亭湖潋滟风光。山水间,回荡着黄梅戏的悠扬,传承着桐城派的文脉,催生无数文人墨客的精彩篇章。


摄影 王立新




江上望皖公山



[唐] 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奇峰之上生出奇特云彩,森秀树林中秀气氤氲。

清净明朗的皖公山,峰峦险峻合我心意。

独乘小舟漫游在长江上,整天心绪寡淡无甚趣味。

忽然望见皖公山高耸的山岭,思忖着何时去求仙问道。

心中默默地许愿,欲登临却无法实现。

待我炼成仙丹归来,一定要归隐皖公山。


摄影 郑伟

摄影 黄俊英


①皖公山:即天柱山,一名潜山、霍山,又名皖山、万山、万岁山。《汉书·地理志》:“皖山在潜山。”《新唐书·地理志》:“舒州有皖山。”《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

②奇峰:指天柱峰,为天柱山主峰。

③清晏:天清日晏。

④沧江:青苍色江水,此指长江。

⑤讨:探求。

⑥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后,放置一段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此指炼丹修道。


摄影 王立新


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写天柱山的瑰丽诗文不计其数,最有名的无疑是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背景,有多种说法。北宋曾巩认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创作地点是在长江宿松段的江面上。此前,李白因误入永王李璘幕府,欲借此立功报国。后李璘谋逆败亡,肃宗下令追捕作乱同党。李白受到牵连,避难舒州,躲到山中,经张镐和郭子仪求情,唐肃宗免除了李白的死罪,将他长流夜郎。

据李白这段时间的行踪以及诗意判断,这首《江上望皖公山》,写于接到宽赦诏命,由宿松坐船返回浔阳,与宗氏团聚之时,而非从浔阳往宿松避难途中。因为此诗虽说“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有前途迷茫之慨,有萧瑟落魄之态,但出语清拔舒徐,显见作诗时并无性命之虞。


图源:安徽天柱山


李白平生自视甚高,自比管仲、范蠡、贾谊、张良、谢安、诸葛亮这些安邦定国的前代俊杰,但除了曾经短暂供奉翰林、入永王幕府之外,蹭蹬终生,一无所遇。穷愁无聊中,他遇名山即思归隐,遇大川即思濯巾。在宿松江面上,他望见天柱山险峻超群,林木森秀,峰峦之上云遮雾罩,变态无穷,极为倾慕,向往之情脱口而出:“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希望将来隐居天柱山,修道炼丹,与山中神仙作伴。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八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二月末,李白在前往流放地夜郎途中,抵达白帝城时接到朝廷赦书,立即返程。生命中的最后四年,他盘桓于江夏、岳州、浔阳、宣州等地,直到病逝于皖南当涂,也未曾亲临天柱山。事实上,李白数次到过舒州,至少到过宿松和太湖,但似未曾到过舒州州治潜山。所谓“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不过是一时心绪,或者说,是一个从未实现的梦想。他“默然遥相许”的天柱山,与皖南只一江之隔,最终与他失之交臂,欲往终莫遂。


他的诗提及舒州,或者创作于舒州的很多。如避难宿松和司空山期间的作品,先后有《赠闾丘宿松》《赠张相镐二首》《题舒州司空山瀑布》《避地司空原言怀》等多首。《赠闾丘宿松》是给时任宿松县令闾丘氏的赠诗。《赠张相镐二首》是李白写给宰相张镐的求援诗,诗下有李白自注:“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诗中道:“卧病古松滋,苍山空四邻。”至今,后来划属于岳西县的司空山,仍有李白读书处太白书堂,以及洗墨池、翰墨泉、奎心石、李白诗石刻、李白拂琴塑像等诗仙遗迹。


李白虽然未曾亲临天柱山,但仅凭《江上望皖公山》一诗,即可力压群贤,让天柱山名播九州,声扬四海。


图源:安徽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皖公山、皖山、霍山、潜山、万山、万岁山,在今天的安徽省潜山市境内。周朝封大夫于潜山,号为皖伯,为南方小诸侯。皖伯封号、潜山市名,以及安徽省简称“皖”,均由此山而来。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巡狩南方,自江陵顺江而下,经盛唐入皖口,由皖河溯水而上,来到天柱山,驻陛山下的谷口,在山麓设祭岳台,封天柱山为南岳。后来南岳封号移至湖南衡山,天柱山因之称为古南岳。

《史记》记载:“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



天柱山有奇峰、怪石、幽洞、峡谷、摩崖石刻等自然人文景观,以雄、奇、灵、秀著称于世。其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海拔1489.8米,突出千仞青冥之上,尤为巉峻苍润。



山下有三祖寺,古名山谷寺,坐落在谷口凤形山上,初创者为南朝宋宝志禅师,梁武帝赐名山谷寺。寺侧有泉,名山谷流泉,古木森森,荫盖如洞,水中有天然石牛,古人因而又称之为石牛古洞。泉边石上,有自唐代以来的历朝摩崖石刻400余方。



宋仁宗皇祐年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常常流连于石牛古洞之中,留下《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题皖山石牛古洞》两首诗。一诗说:“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一诗说:“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1054年,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返乡,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写下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来源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排版丨左尔敏

初审丨李雨彤

二审丨庞欣颖

终审丨俞路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发布教育资讯,解读教育政策,展示教育工作,开展便民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