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俄乌战争进入第984天,也是库尔斯克之战的第92天。
先来看看战场上的情况。
昨晚泽连斯基与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总参谋长巴赫列维奇以及乌克兰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一起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并在会后表示,目前在波克罗夫斯克(红军村)、库拉霍夫、托列茨克和库皮扬斯克方向战况最为激烈。在库尔斯克,乌军继续摧毁俄罗斯阵地。西方向前线的武器装备支援有了重大改善,一揽子援助计划下的交付量大幅增加,炮兵供应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库尔斯克前线,俄军继续对乌克兰控制区展开机械化进攻,但效果不佳,没有取得值得一提的进展。
下图为乌军第36海军陆战旅第501步兵营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一发命中俄军装甲车的场景。
此外,乌克兰反虚假信息中心主任安德里·科瓦连科表示,乌军昨日首次对库尔斯克地区部署的朝鲜军队进行了打击。
具体位置大约在下图红点处。
红军村方向,在控制了谢里多夫镇之后,俄军将注意力转向了西部的新奥列克西夫卡,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到目前为止,俄军向谢里多夫北部的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
谢韦尔斯克方向,根据最新信息,乌军的局部反攻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光复了Verkhn'okam'yans'ke和Novoselivka,不过Spirne和Ivano-Dar'ivka以东的通道仍处于俄罗斯控制之下。
顺便说一下,昨日在谢韦尔斯克又有一辆普京声称“最先进的坦克” T-90M 被摧毁。
托列茨克前线,第 12 亚速旅的 SOF 部队在纽约郊区的居民区反击,肃清了 Nelipivka 的街道。
尽管俄军投入了预备队,但目前来看,乌军在托列茨克的防线依然很稳。
库拉霍夫方向,46空中突击旅再次击退了俄军的机械化进攻,摧毁了20多辆坦克/装甲车。
过去2个月的战事总结起来就是,俄军用极高的伤亡和装备损失,换取了顿涅茨克南部的一些地盘,这种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俄罗斯人更像是在打政治仗——让即将选出的新的美国总统认为继续支持乌克兰是不明智的。
这是乌总参公布的昨日战果,截至目前,俄罗斯的兵员损失已经超过 70 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俄军甚至把挖掘乱葬坑的手册分发到每个士兵手中。
世二军的东方粉丝总是对俄军的高战损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在造谣。但事实上,由于俄军在武器的先进性(俄制武器远不如西方的同类,这点不用怀疑吧?)、战场感知能力、单兵素质(乌军士兵的平均学历明显高于俄罗斯人)等方面均远不如对手,又主要是在进攻,如果损失不远大于乌军,那才叫奇怪呢。
以下是开源网站根据可视证据统计的昨日两军装备损失情况。大多数时候,俄军的损失都在乌军的2~5倍之间,只有少数时候二者相当或者乌军的损失略高。
再来看看其它消息。
乌克兰将得到另外至少212辆史赛克装甲车,总计超过400辆。
这些车大多部署在库尔斯克地区。
乌克兰第117机械化旅改制为重型机械化旅,第17坦克旅也改制为重型机械化旅。一周内连续改建了两个旅,看起来有新的装备已经到位了。
国际援助方向,北约秘书长吕特和德国总理舒尔茨在柏林宣布,德国防务公司莱茵金属公司即将完成在乌克兰第二个军工厂的建造;
乌克兰国防部长鲁斯特姆·乌梅罗夫称,作为排雷联盟的一部分,乌克兰从立陶宛获得了230辆皮卡和240台探雷器。
此外,乌克兰和立陶宛还签署了一份联合生产无人机、弹药和电子战设备的备忘录;
德国将为乌克兰提供2亿欧元的冬季人道主义援助。
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抵达基辅,并在基辅火车站发表讲话说,“近一千天来,普京的战争动摇了乌克兰人的日常生活——但他们的勇气和对在自由乌克兰过上安全生活的希望并没有动摇”。
她还表示,“乌克兰的未来既在于欧盟,也在于北约。这一点在今年夏天华盛顿的北约宣言中得到了确认。普京的目标是剥夺乌克兰的这种自由选择”。
欧盟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尔在访问首尔期间与韩国国防部长金永亨讨论了安全领域的共同挑战,并呼吁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说明欧盟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承担起协调世界各国支持乌克兰的工作。这就是我此前所说的,即使美国飞出黑天鹅,欧洲也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读者问西楼,为何你总是如此看好乌克兰,即使在他们在战场上不断后退的时候。
答案很简单,我看大势——越大的事情,越要看大势。
俄乌之战的大势是什么?乌东四个州的归属问题吗?
当然不是,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对国际体系的挑战和维护了。
至于谁会赢,大家不妨回看一下历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的胜利都属于国际体系的那一边。
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顺便说一下,根据《经济学人》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外国受访者(54%)希望乌克兰赢得战争,而20%的人更喜欢俄罗斯。
这项民意调查包括来自29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30000人,其中欧洲和美国、及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乌克兰的声援最为强烈。
这个,也是大势。。。
PS:鹅厂终于给我开通了留言,不容易!希望大家不要让他们把它收回去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