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爱的传递
因支教被点亮的光持续发散
当年还在云南寻甸读初二的马瑞晞,遇到了来自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第20届研支团。她对支教老师们印象至深,知道了很多和当时自己的认知里不一样的想法和观念,让她更加想要去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也对华东理工大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今年,正在华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读大二的她成为了一名一年级“小叶子”。因支教被点亮的光持续发散,“爱之链”亦在进博会上继续传递。
马瑞晞的服务点位是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录厅的咨询台,面临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和问询压力。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们的咨询台成为了观众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服务点。无论是地铁口、天桥还是接驳车,所有方向的观众都会首先来到我们这里寻求帮助。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点位的繁忙让大家连续5小时的服务时段内几乎一刻不停。”
面对这些挑战,马瑞晞和同批次服务的几位“小叶子”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力。“尽管有些问题在我们的培训手册中并未提及,但我们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必须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观众解决问题。”马瑞晞言语坚定。
Part 02
太全面了
跟着“小叶子”学非遗
今年的进博会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一批特别的“小叶子”,他们另一个身份是来自学校的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成员。这群“小叶子”以非遗为载体,通过剪纸、版画、国画等艺术形式,不断增强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一次,他们用“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的形式,创作出进博系列作品,在进博志愿岗位上,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进博会前夕,学校的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专门设计了几幅与进博会有关的版画。其中一幅《面向未来,“7”头并进》,代表了未来与科技,画面中动感十足的动车、火箭等元素不仅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高精,也寓意着未来科技的持续高速。
还有一幅名为《未来可“7”》,结合进博会七周年数字“7”作为轮廓元素,在上海市花白玉兰的簇拥下,姿态昂扬的“进宝”与“小工蚁”跃然在“四叶草”展馆的上方,充满着活力与热情,体现了如春天般的生机与希望之感,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与进博会的相互成就的关系,构成了一幅充满意义和活力的画面。
此次进博系列版画作品与团队的一场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一脉相承。今年5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小叶子”组建了“探寻城市记忆·传承海派文化”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非遗传承团队。前期团队通过数据调研、非遗传承人走访等,总结了“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这一颇具有上海特色的非遗技艺的艺术特色和传承困境,从今年7月份开始,团队通过创作,尝试将木版年画中的经典元素带入到现代语境中,用“活态传承”的理念对木版年画的寓意做出年轻化和现代化的阐释与再创。
现在,“小叶子”们带着精心制作的木版年画走进进博会,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通过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群“小叶子”也将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观众介绍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他们的热情与专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赞誉。
Part 03
秘密装备
这名“小叶子”随身携带特殊装备
00后的熊浩洋是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自高中时期他就开始关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第一次当“小叶子”,他随身带着特殊装备,却又说,希望用不上。
作为校团委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副部长,他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并考出了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证书。作为本届进博会的新晋“小叶子”,除了工作内容上的准备,熊浩洋还有一个习惯,随身带着一件特殊装备——医疗急救包。酒精棉片、绷带、清凉油、CPR训练膜、灭菌型医用纱布、口罩,出血使用的创可贴……
这里装的物件都是熊浩洋在多次志愿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使用率最高的必需品。随身携带医疗急救包的习惯,让他在前往上海会议活动就餐点约五分钟的路程里,也都会携带,这是他作为志愿者对自己的额外要求。
“除了基础的急救物资,我还准备了布洛芬和暖贴等日常必备药品。装备很全,但还是希望一次也用不上。”熊浩洋说道。他期待,不仅可以提供路线引导和采访间的协调保障,还能在紧急情况施以援手。不仅要有服务的热情,更要有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做到懂服务礼仪,会急救知识。
作为一名非医学生,为何热心学习急救并科普急救知识?熊浩洋说,这一坚持源于一些新闻事件。一次“半马”现场,一名选手突然昏厥,多亏现场的志愿者熟练掌握CPR急救手段,仅用30秒就让选手恢复了意识。这件事让熊浩洋深刻意识到掌握救护技能的重要性,并更加重视校内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进博会文创也上新啦!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第七届进博会“青春上海”限定惊喜文创哦~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