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婚嫁“减负” 为幸福“加码”

政务   2025-01-08 18:16   宁夏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去年12月,宁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2024年12月9日至12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集中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赴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等地,对“零彩礼”嫁娶模式等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宁夏移风易俗推进情况。


彩礼不在高 幸福最重要

  去年7月,家住海原县郑旗乡撒台村的“90后”回族小伙李进云遇到了难题。


  李进云与内蒙古姑娘马上荣经过几年交往,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家里人的反对成为他们步入婚姻的一大难关,父亲李成孝对儿子娶一位汉族姑娘持反对意见。


  “生活环境不同,习惯也不同,以后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2024年12月12日,李成孝对记者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


  “婚姻最重要的是遇见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而这个人也正好愿意和我同甘共苦,这是多么难得。”李进云劝说父亲。


  在与儿子的交谈中,李成孝慢慢接受了儿子的观点,但是作为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李成孝心里还是不太舒服。


  “叔,你快来劝劝我爸。”为了彻底做通父母的工作,李进云思前想后,觉得村党支部书记是最适合做父母思想工作的人,于是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李丙龙寻求帮助。


  “老哥,糊涂啊,这是一桩好姻缘,我们身边这么多例子,你咋就不睁眼看看,人家生活得多幸福。”李丙龙说,村里网格员和他多次上门沟通,用身边亲戚、朋友中不同民族通婚的真实案例不断引导、劝说,最终做通了李成孝夫妻两人的思想工作。在儿子与村干部的劝说下,李成孝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李成孝与亲家开始商量结婚事宜时,撒台村包保人员也闻讯而动,多次上门劝导,发放抵制高额彩礼倡议书、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明白卡”,讲解高额彩礼的危害以及因为彩礼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


  “高额彩礼确实是恶习要抵制,但我们一直就有给彩礼的习俗,我们就按照亲家的意思给了8万元彩礼,还能争取当个‘低彩礼示范户’”。李成孝说,他和妻子商量了好几天,决定既要抵制高额彩礼,又要尊重习俗。


  李进云将工作以来的积蓄作为彩礼送到女方家中时,女方父母却表示一分钱彩礼也不收。


  “我们本来就是想通过彩礼看看女婿一家的诚意,毕竟女儿远嫁我们也不放心,但看到女婿的努力,我们也就放心了。”马上荣母亲说,婚姻需要两个家庭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这钱就用来帮扶孩子们的小家,只求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去年7月26日,李进云夫妇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迈入婚姻殿堂,成为郑旗乡第一对“零彩礼”新婚夫妇。


  移风易俗,村干部要带头作好表率。盐池县花马池镇佟记圈村党支部书记李晓飞“零彩礼”嫁两女的故事,成为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李晓飞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于2022年5月结婚,当时是亲家上门提亲,问彩礼要多少,他笑着一口回绝了。2024年5月6日,嫁小女儿的时候,他同样是“零彩礼”嫁女。


  谈到为什么“零彩礼”嫁女,李晓飞认为:“嫁的是爱情,不是彩礼,我是党员更要带好头,要建立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必须由两个大家庭共同努力,只要女儿们过得好,我怎么都行!彩礼只是一种形式,两个人相处融洽、生活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村规民约,李晓飞女儿女婿婚礼上的烟酒、饭菜等严格按标准执行,实现了喜事新办,没有高额彩礼以及大办婚礼的负担,现在女儿女婿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李晓飞经常和亲家往来相聚,关系融洽。


  彩礼上“减负”,群众能得到真金白银的补助。


  “彩礼少一点可以减轻女婿的负担,女儿结婚后可以不为生活发愁,婚姻肯定会更幸福。”同心县河西镇杨河套子村村民王志林告诉记者。


同心县河西镇杨河套子村“低彩礼”户王志林夫妇向记者讲述子女娶嫁情况。


  去年3月,王志林的四女儿王桃与女婿杨兆瑞谈论婚嫁时,亲家杨国明送来了10万元彩礼,王志林当场退回2万元,并陪嫁3万元,实际收受彩礼5万元。


  “本来准备了十几万元用于儿子结婚彩礼,没想到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好亲家,大家高高兴兴地商量后,彩礼也就象征性地要了点儿。”杨国明夫妇笑着说,他们家是从西吉县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的移民,这几年3个儿子上大学,使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亲家要“低彩礼”使他们家十分感动。


  “父母的做法很明智,其实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都不能太高,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也为以后儿女更好地孝顺父母提供保障。”王志林的小女儿王瑞说。


  得知王志林“低彩礼”嫁女的故事后,杨河套子村向王志林兑付了1000元的现金奖励,并结合其家庭实际情况,将王志林纳入本村公益性岗位,还向他兑付了劳务奖补2000元。


  同心县河西镇镇长张晓迪说,河西镇在推进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过程中,将专项治理与产业扶持相结合,各村根据不同发展实际,对“零彩礼”“低彩礼”家庭进行产业扶持方面的倾斜,通过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转变群众陈旧落后的婚俗观念。(记者 贺紫瑞)


移风易俗 “移”出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宁夏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为抓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互促共进的显著成效。


  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宁夏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倡厚养薄葬、文明祭祀,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行为。此外,宁夏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媒介集中开展移风易俗专项宣传,推动红白理事会培训、“红白事”报备、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做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选树,组织开展农村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及时排查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切实帮助妇女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合法权益。


  2024年12月,全区启动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通过巡演展演、微电影微视频公益广告展播宣传、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理念,营造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


盐池县花马镇冒寨子村,志愿者在积分超市里码货。


  在基层,宁夏涌现出一批“低彩礼”“零彩礼”先进典型。之前,盐池县花马池镇沟沿村村民杨玉民“零彩礼”嫁了两个女儿,最近他正在为即将出嫁的小女儿筹备婚礼。杨玉民说,看着大女儿、二女儿小两口现在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决定也让小女儿“零彩礼”出嫁。在同心县举办的第二届移风易俗“好亲家”选树发布会上,共有10户村民荣获移风易俗“好亲家”荣誉称号。获奖代表河西镇石坝村村民杨金福说:“大女儿出嫁时,男方的20万元彩礼我没要,还给女儿6万元的陪嫁,就是不希望女儿嫁过去后还要还账,孩子们的负担很重。”杨金福“零彩礼”嫁女儿的故事,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盐池县花马池镇佟记圈村致富带头人李晓飞向记者介绍本村婚俗改革、基层自治情况。


  自去年4月我区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以来,全区农村共办理结婚登记4212对,其中“零彩礼”432对、“低彩礼”2329对,“零彩礼”“低彩礼”占比达65.55%,平均彩礼金额7.8万元,较治理前下降35%。


  目前,宁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破除了陈规陋习,弘扬了文明新风,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也为构建和谐美丽的乡村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这些措施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看到宁夏乡村焕发出更加文明、和谐的新气象。(记者 周 昕)



“小站点”迸发“大能量”

  在宁夏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移风易俗、文化浸润行动的重要抓手。盐池县花马池镇冒寨子村与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便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它们在文化浸润行动落实、典型示范引领发挥、治理成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冒寨子村通过建立电力爱心超市,创新性地将积分制度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激发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村民们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宣传等活动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地促进了村民主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的转变。此外,冒寨子村还积极推广“零彩礼”嫁娶模式,引领婚俗改革的新风尚,为社会注入文明新风。


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村民黄玉宁打理女儿婚房。


  2024年12月9日,冒寨子村村民高珠在新一轮积分兑换活动中,用自己积累的50积分兑换了生活用品。村民王欢高兴地说:“这次我用攒下来的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以后我要更加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努力获得更多积分。”荣获“移风易俗”荣誉证书的村民陈苹也分享了自己的计划,她说:“这次我打算把50分的积分先存下来,随后将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积分,希望下一次能兑一个智能电饭煲。”冒寨子村电力爱心超市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积分兑换,让村民得到实惠,提高了他们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积累积分,进而兑换所需的生活用品。


  园河村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今年以来,海原县妇联发挥刺绣这个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积极推动乡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绣花和家政服务等内容的培训,为当地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妇女的自我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文明乡风建设。


  2024年12月12日,在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村民黄玉宁家中,记者看到在正屋墙上有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装裱挂画,画中色彩绚丽的牡丹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黄玉宁参加今年县妇联组织的绣花培训后,在农闲时绣的。当时的培训活动,我们村共有50多名妇女参加,大家不但提升自己的绣花手艺,还能通过妇联联系的销售平台,将绣好的工艺品卖出,获得收入。”园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娟说,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心灵手巧的黄玉宁就大胆尝试、细心琢磨,为女儿出嫁绣出了这么漂亮的工艺品,她和家人都很高兴。


  去年,海原县西安镇抵制高额彩礼工作成效明显,通过选树“低彩礼”示范户、“零彩礼”示范户和举行集体婚礼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推动全镇形成“彩礼降温、幸福升温”的文明新风,逐渐形成乡风文明淳朴、全民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打起锣来敲起鼓,说说西安新气象。移风易俗多提倡,记心上,记心上。”……2024年12月13日,看着“文明海原”微信公众号上,西安镇组织属地村民自排自演的方言节目《移风易俗“三句半”》,西安镇党委组织委员李骏说,这是去年西安镇编排的节目,虽然时过境迁,但回忆起一年多时间里镇上“彩礼降温、幸福升温”的变化,他还是很欣慰的。


  西安镇白吉村村民李研与海城镇段垣村村民田文丽,两人自由恋爱,去年7月初决定结婚,在筹备的过程中,受传统习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女方家初步提出了要35万元的彩礼要求。西安镇党委、村委会积极协调,双方家庭经过深入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女方家主动将彩礼从35万元降至10万元,在定亲当天,女方家又将彩礼降至8万元。随后,在政策支持下,综合多方考虑,李研母亲被优先考虑聘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这也为西安镇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树立了典范。


  说起西安村乡风民风大有好转,西安镇西安村村监委张海洋滔滔不绝。他说,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3支志愿服务队,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返乡大学生、产业带头人等全部化身为文明实践志愿者,红马甲成为了乡村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线。“百姓的事要百姓自己管,我们还选树了婚姻监督员,组织村民代表认真评议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彩礼金额、宴席标准、随礼标准,对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记者 周 昕 图片均由记者 白茹 摄)

来源:宁夏日报
16部门联合开展2025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不一样的腊八!

银川高中生郭庆,地震时背起同学往外冲,受学校重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个赞再走!

文明宁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