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并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简称“健康素养66条”)。一起来学习新版“健康素养66条”,提升健康知识和技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13条
家养犬、猫应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所致,一旦发病,病死率达 100%。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Ⅰ级暴露
接触或者喂饲犬、猫等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Ⅰ级暴露;
Ⅱ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
Ⅲ级暴露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判定为Ⅰ级暴露者,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如使用单克隆抗体,应按照批准剂量使用。狂犬病疫苗一定要按照程序按时、全程接种。
伤口处置越早越好。
对于Ⅱ级和Ⅲ级暴露,彻底的伤口处理非常重要,包括对伤口内部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
可以使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 15 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
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专用冲洗设备对伤口内部进行灌注冲洗,做到全面彻底。
伤口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随后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伤口处理、疫苗接种。
再次暴露后处置。
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 0 和 3 天各加强接种 1 剂次疫苗。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饲养者要为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防止犬、猫发生狂犬病并传播给人。带犬外出时,要系犬绳,防止伤人。
第14条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多种疾病。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能直接或间接传播多种疾病,可引起人群感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造成感染人群发病甚至死亡。
蚊子可以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疾病。
保持环境卫生,消除蚊子孳生地。蚊幼虫生活在水中,要清理环境中的各类积水,无法清理的积水可定期投放杀蚊幼剂。
根据情况选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杀虫剂、驱避剂等防蚊灭蚊用品,防止蚊子叮咬,预防蚊传疾病。
苍蝇可以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消化道疾病。
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垃圾、粪便、污物,消除苍蝇孳生地,可有效控制苍蝇数量。不乱丢垃圾、生活垃圾袋装化,不随地大小便、处理好宠物粪便等,可有效减少苍蝇孳生。安装纱门、纱窗、防蝇门帘等防蝇设施,切断侵入途径。保管好食物,防止苍蝇叮爬。
优先使用苍蝇拍、灭蝇灯、粘蝇纸(带、绳)等物理方法灭蝇。
老鼠可以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安装防鼠门、防鼠网、封堵孔洞等。同时,保管好食物,减少老鼠对食物的污染。
杀灭老鼠可以使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捕鼠工具,还可使用安全、高效的药物灭鼠。要注意灭鼠药的保管和使用方法,防止人畜中毒。
蟑螂可以携带痢疾、伤寒等多种病原菌,其排泄物与尸体中的蛋白可诱发人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蟑螂多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的环境中,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可以减少蟑螂的孳生。要将食物密闭存放,餐具冲洗干净,炉灶保持清洁,及时清理餐厨垃圾。
可以使用杀蟑毒饵等药物或粘蟑纸杀灭蟑螂。
第15条
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猎捕、不买卖、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
许多疾病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如炭疽、狂犬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绦虫病、囊虫病、血吸虫病等。
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要做到:
不与病畜、病禽接触;接触禽畜后要洗手;
不加工、不食用病死、死因不明或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和水产品;
不猎捕、不买卖、不食用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禽畜类出现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16条
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 同 日 3 次 诊 室 血 压 测 量 收 缩 压≥ 140mmHg 和 / 或 舒 张 压 ≥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低于 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舒张压/收缩压数值大小,《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版)》将高血压分为三类,分别为: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吸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是危险因素。
具备上述危险因素之一,即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高血压的治疗必须坚持长期、综合、全面的原则。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按期复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学习高血压知识,对疾病有全面正确认识,掌握家庭自测血压的方法,做好血压自我监测。高血压患者除关注血压水平外还要关注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严格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慢性肾病、稳定性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更宜个体化,一般可降至130/80mmHg 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 150mmHg 以下。
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高危人群要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蔬菜和水果,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免费测量血压、提供健康指导等。35岁及以上居民,血压正常者应至少每年测量 1 次血压,高血压高危人群至少每 6 个月测量 1 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接受 4 次面对面随访,并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