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文摘   2024-09-22 00:12   山东  

在印尼,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无中国血统,却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他,就是印尼富商熊德龙。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男婴被遗弃在印尼的街头。幸运的是,他被人发现并送往了孤儿院。


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熊德龙。在孤儿院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孤独时光。

然而,命运之神并未就此放弃他。一对来自中国广东的夫妇——熊如旦和黄凤娇,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在印尼经营着一家面馆,勤劳而善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孤儿院遇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孩子的无助和渴望,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熊德龙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拥抱新的人生。黄凤娇不仅教会了他广东方言,更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她讲述的关于孝道、仁义的故事,成为熊德龙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随着时间的流逝,熊德龙在养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下,逐渐长大成人。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远离他。


14岁那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选择辍学,进入一家海绵厂打工。


在厂里,他勤奋努力,不畏艰辛,很快便脱颖而出。两年后,他凭借着自己的积蓄和才华,勇敢地创办了自己的海绵厂。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熊德龙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一次打击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那场火 灾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心血和努力。

然而,在困境中,他并未选择放弃。养父母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将所得资金全部交给了他,支持他重新站起来。


这份深厚的爱意和无私的支持,让熊德龙备受感动和鼓舞。他下定决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重建自己的事业。


在父母的鼎力相助下,熊德龙重新振作起来。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不仅重建了海绵厂,还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很快,他的事业便如日中天,成为了印尼商界的佼佼者。而他,也始终牢记着养父母的教诲和恩情,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79年,对于熊德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终于踏上了广东梅州——养父母的老家。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和温暖。


他见到了失明的祖母,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熊氏家族也热情地接纳了他,将他的名字镌刻在族谱之上。


这一刻,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为了回馈中国这片热土和养父母的养育之恩,熊德龙开始了他的慈善事业。

他慷慨解囊,捐建医院、学校和公共设施;他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学业;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他的善举和爱心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他成为了中印尼友谊的桥梁和使者。


如今,熊德龙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印尼两国人民心中的一个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祝福圆圆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按钮,然后点进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