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通讯 | 生态美:山海风光无限好

政务   2024-10-22 11:13   福建  
建设新福建 发改走前头
欢迎订阅福建发改委!


绿水清浅,青山如黛。绿色,已成为福建最鲜明的底色;全国最“绿”省份,是福建最引以为豪的标签。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从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 

十年来,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从山顶到海洋

守好生态“无价之宝”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白鹭戏水、群鱼悠游。厦门筼筜湖,昔日的“臭水沟” 蝶变为繁花似锦的城市“会客厅”。

今年1月22日至28日,中央媒体来厦采访调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地提出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开启了筼筜湖系统治理之路。36年来,厦门不断践行、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厦门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在福州西湖,筼筜湖治理模式首次实现了岛外复制。福州从西湖治理修复到水系综合治理,再到全域治山理水大格局,构建“山水福道”串起“幸福之路”,海滨城市、山水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从山顶到海洋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全景图:

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组织推动木兰溪水患治理,千年水患木兰溪变为富民之地。

从荒山恶水到“绿富美”生态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长汀水土治理,长汀由过去的“火焰山”变成“花果山”。

2023年, 全省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9.5%,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达88.7%,森林覆盖率达65.12%、连续45年保持全国第一,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省已建设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 县)、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覆盖全省过半市县。 

综合治理的背后,是福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之路。福建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率先推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每年由省委书记、省长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取消34个山区县GDP考核指标,重点考核生态质量,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施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责任体系。福建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司法机构全覆盖,首创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制度,发出全国首份“复植补种令”。

以“含绿量” 

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锚定“双碳”目标,福建始终坚持绿色导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不断以“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逐步完善绿色发展布局。建成国土空间规划全省“一张图”,将全省27.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布局,推进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加快构建“沿海链主+山区配套”空间链,建立“四大经济”等山 海“同链”产业联盟,系统构建沿海产业节约高效集聚、山区生态重点保护、山海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新时代“山海经”更具绿色低碳特征。

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基础。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规模超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建成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3%。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总数居全国前列。

持续强化绿色要素支撑。强化生态云平台建设,推进数据整合、自动监测分析,构建“监测+监管+执法”高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对接、内部联动、整改聚焦”全链条闭环。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全球首堆“华龙一号”机组在福清核电全部建成投产,核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二、装机比重全国第一,清洁能源的装机比重超过63%。

探索山海特色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今年5月,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启动运营,由42个打卡点“串珠成链”的风景道上游人如织。风景道的建设带动了村里民宿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茶叶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正逐渐成为南平当地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级市,南平的探索正是福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的典型样板。

南平还是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南平加快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着力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工 艺、竹文化”四篇文章,一吨竹子由初始价值680元,华丽转身为竹制产品后每吨产值8000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溢价5倍到20倍,扩大了生态产品溢价增值。 

作为全国最“绿”省份,福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超4亿吨。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拓了新渠道。 

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福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始终坚持绿色创新,积极探索体现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摸清资源“家底”,建立多层次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出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制定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率先建立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全省主要流域生态补偿、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累计完成赎买等改革面积53.6万亩。

聚焦产业生态化,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发挥林改策源地优势,深化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快发展竹产业、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新业态,2023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7651亿元,年均增长12.3%。

聚焦生态产业化,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快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厦门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8500亿元。开展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构建全省统一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7052.16万吨、金额17.66亿元,排污权19115笔、金额24.6亿元;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累计成交海洋碳汇16万吨、农业碳汇28万吨。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福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深化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奋力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来源:海峡通讯

福建发改委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