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泊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的“东方钦奈”轮(2024年7月18日摄) 摄影 / 瞭望新闻周刊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锻长板,扬优势。
9月20日,一箭六星,“吉林一号”卫星又一次遨游天穹;今年上半年,批发销量突破20万辆,“红旗”轿车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589项重大科技成果在黑龙江落地转化……从大国重器到智能科技、民生好物,一项项喜人成果映射着东北地区资源条件良好、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更传递出东北立足优势锻长板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近年来,东北各地依托装备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有效释放传统产业蕴含的新质生产力,让“老树发出新芽”,同时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联通双循环,畅通大循环。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东北地区打出对内对外开放组合拳,进一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释放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动力。
近年来,东北一方面持续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一方面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9月初,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举行。本次活动黑龙江签约项目172个,签约金额2565.6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69.4%。
——服务全局,筑牢“五大安全”根基。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夯实“五大安全”战略地位,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近年来,东北各地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全力吸引人才回流,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去年吉辽两省实现人口净流入,扭转连续十几年净流出局面,黑龙江省内高校毕业生留在哈尔滨的人数达4.34万人,近5年来首次实现近20%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吉林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6%;黑龙江提速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进出口总额首超1500亿元;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除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外,电力、稀土和多晶硅等产业也持续壮大……
从上个冰雪季的“尔滨现象”到入春后大连港东五街的顶流,东北文旅的持续火爆不仅聚拢了人气、提振了士气,更让外界发现一个新东北——鲜活、上进、温暖的新东北风令人刮目相看。
——从“雪乡宰客”到“南娃北调”。
2018年的冰雪季,部分经营者临时取消订单、没有明码标价等行为让“雪乡”深陷危机;上个冰雪季,哈尔滨爆火后也曾出现突发事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遭遇退票风波,园区致歉、整改、退票,优先保障游客利益,反而加分。
两次危机,两种结果,也让外界对东北的印象发生润物无声的积极变化——东北人骨子里的实在、敞亮,正让更多人爱上这片黑土地。从“小土豆”到“小砂糖橘”,从“小野生菌”到“小豫米”……今年,东北文旅产业爆火,全国各地到东北游玩的大朋友、小可爱们纷纷被冠以各种昵称,这昵称正是东北热心“宠粉”的缩影。
形象之变让东北文旅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今年1至8月,辽宁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6.1%;黑龙江接待游客1.65亿人次、同比增长41.1%;吉林从“一季火”迈向“四季红”,今年仅清明节假期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就同比增长226.53%。
——从“灰头土脸”到“精神焕发”。
“脸怎么红了”“精神焕发”……1957年,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问世,随后电影《林海雪原》与京剧《智取威虎山》一度风靡全国,其中杨子荣与土匪“座山雕”这段机智的问答几乎妇孺皆知。
当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向林海雪原,他们发现东北人真的很拼,东北各地“精神焕发”的文旅局长便是缩影:沈阳、吉林市等地的文旅局长拍摄宣传短片、到景点和游客互动,忙得“脚打后脑勺”。
走过荆棘方见繁花。经济下行、营商之弊、体制沉疴……有着辉煌过往的“共和国长子”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曾遭遇转型阵痛。面对质疑,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以转变干部作风为突破口,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面貌;一方面除旧布新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滚石上山一步步走出低谷。今年上半年,吉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表现亮眼。去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
——从“凛冽故事”到“找寻希望”。
从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到班宇的《冬泳》,再到杨知寒的《独钓》,广袤的白山黑水间,关于时代、关于困境、关于希望的文学作品,触及无数家庭和个人的记忆。
近年来,一批反映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学、影视、音乐作品频频出圈,“色调”也在向着坚守信念、乐寻希望的暖调进发。2022年初,根据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吉林省多地取景拍摄,并引发现象级收视热潮;今年,以辽宁兴城泳装产业发展变迁为背景的电视剧《乘风踏浪》热播,展现了改革开放浪潮下东北人的敢闯敢拼。
喜剧是东北文艺的鲜明标签之一,近年,东北喜剧作品也从“黑”某些群体向更具原生态的松弛感和满满的人情味转型。在火爆网络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一个名为《德古拉和我》的小品讲述了吸血鬼无意间闯入东北,被热情、好客且略带一些强迫感的村民留在东北长住的故事,看似荒诞的背后展现的正是东北人的温情与自信。
白山黑水、热血不改。东北文艺作品活力蒸腾,正是东北精气神的新迸发。
游客在沈阳故宫参观 (2023年4月30日摄) 杨青摄 / 瞭望新闻周刊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