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杭州再迎高规格盛会!

民生   2024-11-13 20:56   浙江  

第二届“良渚论坛”将于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举办,论坛主题是“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届“良渚论坛”有关情况。



本届论坛力争实现三个目标



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综合用好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作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角相结合,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当代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彰显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充分发挥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实践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民心相通,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凝聚多方共识,描绘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笔画。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聚焦文化遗产、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重点领域,邀请各国政府、协会、专业机构和艺术家代表共同开展研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研究,探讨实践路径,谋划合作方向,建设集展示、交流、合作、创新为一体的国际平台,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本届论坛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目前,第二届“良渚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毕,为提升国际参与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广邀中外嘉宾

本届论坛邀请外方嘉宾共约100人,来自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资深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塞万提斯文学奖评委,以及中外知名音乐家和作家、重要高校和艺术机构负责人等。


聚焦国际议题

在“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框架下,论坛设计了“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等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


提升论坛影响

论坛期间,组委会将面向中外嘉宾开展形式多样的采访、交流活动,并制作一批视频、动漫产品在相关新媒体平台发布,通过做好多渠道全媒体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活动国际影响力。



本届论坛总体框架为1+3+3


本届“良渚论坛”总体框架为1+3+3,即1个开幕式及主论坛,3个平行论坛,3个配套活动。部分安排如下↓↓


开幕式及主论坛

安排在11月25日上午,将请中外政要、国际文化界代表致辞或作主旨发言。


3个平行论坛

分别是中外作家对话、“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中外音乐家对话,时间安排在11月25日下午至11月26日。


其他

还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和“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成果展示及学术研讨活动、良渚文化专题音乐会、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等3个配套活动。



本届论坛预计将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形成若干高能级国际文化交流载体

论坛举办期间,拟设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这将有力促进良渚与国际知名考古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中国作协将在浙江设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为广大作家了解良渚、潜心创作搭建平台。


打造新的高水平文化标识传播窗口

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开馆仪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并且持续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历时17年编纂出版。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大家在典藏馆参观的同时,还将欣赏到浙江省又一文化工程——“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前期成果。


推出一批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届论坛将凝结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发布一系列行业共识,结集出版相关研究报告。还将邀请参会的国内外作家以文学和诗歌为媒介,共同创作“良渚”主题诗歌散文作品集,持续放大良渚论坛品牌效应。


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本届“良渚论坛”将举办“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社会各界非常关注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有没有一些新的成果进展可以对外介绍?






近年来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相关考古领域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介绍了3个方面:


进一步全面体悟了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


良渚依水而生,又因水而兴,但也带来洪涝灾害的隐患。良渚先民建造了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全球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在前期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11条水坝之后,近年来考古人员采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又新发现20余条水坝,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


进一步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


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调查的13处遗址开始,历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以良渚古城为核心,对遗址核心区平原地带逐年开展全覆盖式的深度勘探,使良渚遗址群的遗址点增加到350多处(含水坝)。目前,遗址群的分布框架结构已比较清晰,相关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变迁与发展的生动历程


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各小型聚落都利用山前地貌进行改造,但遗址群不存在统一规划,表现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到良渚中期,在遗址群的中心位置,开始统一营建莫角山、反山等大型礼仪空间,其与三面山体保持了大约3公里的统一距离,显示了居中而建的规划理念。到良渚晚期,又持续营建城墙、外郭,形成结构完备的良渚古城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良渚遗址群结构在不同时期一步步迈出的革命性变迁,体现了早期国家社会组织产生和演变的清晰过程,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教科书式的样本。


在本届“良渚论坛”上,参加“文明之光”对话的中外考古学家,还将对良渚考古研究的系列新发现、新成果进行讨论,浙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良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推进跨国界、跨学科的深入探讨,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考古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在用好“良渚论坛”平台,推动良渚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是由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专门机构,作为杭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日常委托余杭区管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了4方面的聚焦工作:


坚持保护为主。为了提升良渚遗址全域系统性保护水平,良渚遗址管委会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开展文物安全365行动,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巡查,迭代实施新一轮的保护总体规划,围绕“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研发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用数字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大遗址综合保护的“最强大脑”。


加强研究阐释。充分利用良渚研究院平台,深入开展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逐步构建良渚文化研究体系,已出版各类书籍600多种。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建设启用了全国首个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首创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新思路,已发表核心论文4篇,其中SCI 2篇。在新修订后的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良渚古城遗址在正文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篇幅,让全国中小学生都能通过课本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


创新活化利用。借力于浙江和杭州的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研发良渚文化数字产品,加强AR、MR技术运用,上线“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打造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开展“云春游”“云直播”“云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丰富了土遗址展览展示体系。还创新开展“良渚生活美学” 工程研究,推出“良渚核心色”文物原创色彩体系,累计推出良渚主题文创产品700余款,并成功亮相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进博会、文博会等国际平台,受到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


推动国际合作。紧密联系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加强与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沟通合作,推动成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落户良渚。每年开展“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系列品牌对话活动,近两年来在1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特展。


在本届“良渚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将向良渚授牌设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良渚在考古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浙江日报记者:文化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也有辐射带动作用。如何以良渚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杭州有什么样的考虑?做了哪些探索?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回答,近年来,在良渚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上,杭州提出了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新举措。


以文化为纽带,重塑空间格局。余杭借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按照“廊道式”的发展理念,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以文化为纽带,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实现“两廊齐飞”,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古城与新城链接、历史与现代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


以文化为载体,赋能区域发展。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做大文化产业,全力保障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等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落户良渚;加快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建设,其中,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两项工程已经列入刚刚公布的杭州未来“十大文化新地标”。还出台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设立文艺发展基金,加快打造良渚文化IP,可以说,良渚文化大走廊成为杭州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以文化为引领,带动共同富裕。实施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发布“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设计开发一系列以良渚文化为主题旅游线路,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带动村集体增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良渚遗址区范围内的村集体收入平均同比增长37%以上。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浙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良渚论坛”为契机,浙江尤其是文旅部门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回答,浙江文旅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着力构建文明互鉴大格局。将以“良渚论坛”为平台依托,扎实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杭州省会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集聚效应,提升宁波、温州、绍兴、湖州“东亚文化之都”的辐射功能,借助秘书处位于杭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图书馆联盟等国际合作机构作用,以浙江之窗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聚力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良渚论坛”有力促进了世界文明对话,也有利于助推浙江文化“出海计划”。浙江将联动和合文化全球论坛、阳明心学大会、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等平台载体,深入实施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推广工程,打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诗画浙江丝路行”等活动品牌,推动浙江文化名片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合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良渚论坛”对提升浙江尤其是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促进作用。浙江将结合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推进杭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之窗建设,积极构建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论坛”促国际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中新社记者:论坛期间还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开馆仪式,对此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介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则是“大系”成果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位于良渚梦栖小镇,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由浙江大学和余杭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这是继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后又一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落户良渚。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将于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首展主题为“宋画大展”,展陈内容包含“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大事记、1600幅宋代绘画调色打样稿及重要档案等,后续也将持续推出其他主题轮展和公益展览。

本届“良渚论坛”期间,还将围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历史、文化、艺术等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对话,一起探讨中国古代绘画在数字时代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的落地,对于余杭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余杭也将发挥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文化项目的辐射带动力,向公众展现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前期“良渚论坛”组委会面向全球征集“良渚论坛”形象标识设计方案。目前进展如何?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目前,“良渚论坛”形象标识全球征集活动已圆满结束。本次征集活动得到了国内外知名院校、设计机构、专业人士及设计爱好者的积极响应,累计收到海内外应征作品共519件。


通过专家组多轮评审论证,以及一系列严密的工作程序,经报“良渚论坛”组委会同意,确定了“良渚论坛”形象标识——“文明之眼 融汇共生”。



“良渚论坛”官方标志——“文明之眼 融汇共生”

“文明之眼 融汇共生”其核心图形源自良渚文化重要标志——“神人兽面纹”的一部分,是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其状似一双“文明之眼”,见证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形象标识中融入水纹的交汇,细腻勾勒良渚“水乡泽国”的生动特征,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良渚文化代表性玉器中微雕工艺的精妙再现,蕴含着早期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印记。


作为“良渚论坛”官方标志,它阐释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蕴涵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核心要义,呼应了“良渚论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定位。


“良渚论坛”官方标志将主要用于“良渚论坛”官方框架内各类重要会议和活动的场所、背景、文件、用品及衍生产品等,形成统一的标识体系,并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来源:杭州发布

中国蓝国际
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连接世界,你我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