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科研】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梁守刚:温馨送来愁更愁试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文摘
2024-11-19 17:00
山东
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以简约的大笔随手一挥,便得千古名篇《天净沙·秋思》,自元至今,这“秋思之祖”的艺术魅力不知摇撼了多少人心。作者依情据意随手撷取七个“冷色”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用游子的羁旅愁情为线串连起来,冷冷凄凄地摆在读者面前。读罢,不觉间一场萧萧秋霜已铺满我们的心田。天涯古道幽幽,不知离家几时,孤苦身在何处?只听得萧瑟秋风里疲惫的瘦马沉重的蹄音,只见得凄凉的昏鸦声里藤蔓枯瘦,古树哀立,入其景听其音,足以使天涯游子愁肠万断。拿出这些“冷色”的意象,作者感觉还不能尽表游子浓愁深思,又妙手提出截然不同的一组“暖色”意象“小桥流水人家”,稳稳地插入“昏鸦西风”之中,从而使小令达到艺术的极至。“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单单六个字,给这小令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首先,可以形成鲜明的画面对比,使作者的凄苦怀乡之情在另一个角度得以再展现再深化。首尾全观这小令,有两幅立体感较强的色彩迥异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画面是:残照下,秋风里,愁肠百结的萧萧旅人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地走在他乡的古道上,满目枯藤老树,耳边昏鸦凄鸣。这是一幅凄清的画面。另一幅画面是:古道边,三三两两地农舍不规则地静卧着,柴门半闭,不时有谁家庭院里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房舍前一条小溪蜿蜒而过,一座简单的小桥横在小溪上。桥下流水叮咚,象一首古筝之曲。这时,一个扛着农具的农人已穿过小桥,回到自己的温馨的家中。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这幅画面与上一幅凄清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而易见,前幅画把凄风苦雨直接注入作者的心田,使作者顿然悲思涌起,乡愁满怀。这是以哀情写哀情。后一幅是温馨之画,那么这幅画给予作者的就是温馨之情吗?当然不是,它给予作者的是超于前者的更悲更凄更浓的情愫。这幅画面,作用于作者情感的过程与前者不同,前者作用于情感比较直接,而后者则较为间接较为复杂,中间有一段想象运动的过程。这种想象是在由于景物画面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反差的基础上诞生的、展开的。由此看来,产生心理反差又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第二个艺术作用。作者孑然一身离家万里,举目无亲的漂泊在这异土他乡,已是乡愁萦绕,这时又西风冷吹,夕阳残照,这些“哀景”自然而然使作者又添新愁。在愁思万缕之时,忽而“小桥流水人家"一幅温馨之景呈现在眼前,顿然作者心里萌生一丝温馨和亲切,使作者的心境由刚才的“凄愁”轻微转向“温馨”。但这点“温馨”的停留是短暂的,是“愁更愁”的序幕。作者看着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心中想起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家乡,阡陌交错,稻香十里,那是一种怎样的田园佳景;在家乡,小桥旁阴柳下,乡亲父老共话桑麻,那是一种怎样的情调。而此时此刻,这一切一去不复返了,只能看着异乡的“小桥”“流水”,看着别人尽情享受家的温馨。于是作者的心田由刚泛起的一点温馨又转向了“愁更愁”。至此,经过两次心理转折,作者满怀的乡愁、凄凉、孤苦才被完完全全地"丰满"出来。到此看来,仅此一句,这种以悦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和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这小令中取得的艺术效果是平分秋色的。(说明:正值单县高一语文诗词欣赏课授课时段,现推出此文,以示在高中语文诗词赏析课堂中,师生感知、品味诗词意象和意境可尝试的路径和方式,引导语文课堂走向深度化。)
单县教育+
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全县学生教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