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taOmics | 陈绍鸣-关于靶向NF-κB的潜伏逆转剂及其在HIV潜伏期的表观遗传和突变影响的评论

学术   2024-10-02 07:39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关于靶向NF-κB的潜伏逆转剂及其在HIV潜伏期的表观遗传和突变影响的评论

研究论文

 原文链接DOI: https://doi.org/10.1002/imo2.31

● 2024年9月25日,Rheast LLC (USA)陈绍鸣在iMetaOmics在线发表了题为“Commentary on LRAs targeting NF-κB with epigenetic and mutational impacts on HIV latency”的文章。

● 本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储存库是多样的,病毒在不同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潜伏逆转剂(LRA)的有效性。NF-κB结合位点的突变将其转化为GA结合蛋白(GABP)位点,通过改变对LRA的反应,复杂化了潜伏期逆转。

  通讯作者:陈绍鸣(chen@rheast.com

  主要单位:Rheast LLC, USA

 亮 点

●  HIV潜伏期受诸如NF-κB等因子控制,NF-κB结合HIV基因组的LTR以启动病毒基因表达。NF-κB的主要细胞形式是由DNA结合亚基p50和转录激活亚基p65组成的异二聚体。IκB的磷酸化由IκB激酶(IKK)复合体驱动,该复合体的核心由NF-κB基本调节子(NEMO)形成。然而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变化可以抑制这一激活。最近的研究表明,HIV储存库是多样的,病毒在不同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LRA的有效性。NF-κB结合位点的突变将其转化为GA结合蛋白(GABP)位点,通过改变对LRA的反应,复杂化了潜伏期逆转。

摘  要

HIV潜伏期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转录因子NF-κB,它与HIV基因组的LTR结合以启动病毒基因表达。然而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可以抑制这种激活。最近的研究强调了HIV储存库的异质性以及病毒和宿主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影响了 LRA的有效性。LTR中NF-κB结合位点的突变,例如将其转化为GABP结合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复杂化了潜伏逆转,因为这些突变可以改变对 LRA 的反应。未来的策略旨在靶向HIV转录中涉及的其他元素,如AP1、Sp1、Oct1和TAR。然而这些方法面临挑战,包括需要独特的递送系统和全面的临床验证。

全文解读

引  言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攻击免疫系统细胞并利用其机制进行复制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部分HIV感染细胞进入潜伏状态,不产生新病毒,形成了HIV可以隐藏多年的储存库,从而逃避治疗。这些细胞可以随时重新激活以产生更多病毒。治愈HIV的主要挑战在于其能够在免疫细胞中保持潜伏状态,使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在潜伏期内无效。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潜伏逆转剂(LRA)以重新激活CD4细胞中的潜伏HIV,使ART和免疫系统能够对抗病毒,但LRA尚未获得FDA批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该方法的适用性。

HIV潜伏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病毒在细胞内保持潜伏,逃避免疫系统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追踪。HIV-1长末端重复(LTR)区域的启动子近端包含两个相邻的NF-κB结合位点,这在介导HIV-1基因表达的诱导中起着关键作用。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通过控制基因激活来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在HIV-1中,LTR启动子近端区域的NF-κB结合位点允许这些转录因子结合并在激活时启动HIV-1基因转录,从而产生病毒RNA和新病毒颗粒。这些NF-κB结合位点使病毒能够根据宿主环境控制复制,在不利条件下保持潜伏,在条件改善时重新激活。通过操控NF-κB的激活,可以控制HIV-1基因表达,提供了抑制病毒复制或重新激活潜伏病毒以进行清除的策略。

表观遗传的影响

在“激活和清除”策略中,LRA 的临床试验产生了令人难以信服的结果。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染细胞对LRA的反应存在差异,突显了其有限的有效性以及储存库异质性所涉及的众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病毒的遗传背景、细胞模型、细胞类型、沉默机制、组织储存库、整合位点、患者特异性因素和性别。此外,研究显示,LRA对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的影响存在冲突的观察结果,表明其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或对感知HIV-1重新激活的细胞影响有限。

多项研究表明,AZD5582 可以重新激活潜伏的 HIV 和 SIV,但其有效性仅为 42%。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小分子 IAP 抑制剂 AZD5582 已用于治疗癌症,据报道可导致 cIAP1 降解,从而在体外亚纳摩尔浓度下诱导 MDA-MB-231 乳腺癌细胞系凋亡。其他潜伏逆转剂,如二硫化氨基酸、布莱奥霉素、伊景尔和前列腺素,也被认为能够重新激活潜伏的HIV。这些LRA同样用于癌症治疗:二硫化氨基酸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布莱奥霉素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伊景尔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系有效,而前列腺素通过抑制SIK3表现出潜在的抗癌效果。

 除了NF-κB等转录因子的作用外,表观遗传限制在抑制潜伏HIV转录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变化,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形成一种抑制环境,使病毒保持不活跃状态。即使NF-κB被激活,它也可能无法克服这些表观遗传障碍,这意味着潜伏的HIV对那些激活NF-κB的LRA依然没有反应。转录机制上的这种“刹车”阻止了潜伏病毒的激活,表明仅仅激活NF-κB不足以唤醒潜伏的HIV。

突变的影响

HIV-1被分为四个组(M、N、O和P),其中M组最为普遍,并细分为九种亚型(A-D、F-H、J和K)、循环重组型(CRFs)和独特重组型(URFs)。研究表明,不同的HIV-1毒株会影响传播、复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反应。亚型A的致病性较低,复制速度较慢,但与亚型D和CRF01_AE相比,具有更高的异性恋传播率;与亚型B相比,亚型D与较快的疾病进展相关。内部和之间的遗传变异会影响HIV-1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LTR在复制和表达中的作用。例如一种将NF-κB位点转变为GA结合蛋白(GABP)位点的突变会增加CRF01_AE的复制和传播,超过亚型B。

GABP是一种转录因子,在调控基因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属于E26转化特异性(ETS)家族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的特点是能够结合特定的DNA序列,称为ETS基序。GABP是由GABPα和GABPβ亚基组成的异四聚体,参与多种细胞过程。研究发现HIV-1 LTR启动子串联增强子基序的上游NF-κB位点中存在一个单核苷酸缺失,这个突变是在长期培养的Tat缺陷HIV-1突变株中选出的。EMSA显示出NF-κB结合和基础启动子活性丧失。尽管如此,该突变改善了病毒的复制,且EMSA结果显示在未刺激的细胞中出现了特异性于突变LTR的新结合活性。该复合物不与NF-κB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但通过超迁移实验鉴定为GABP。该缺失使NF-κB结合减少了八倍,同时使GABP亲和力增加了十四倍。这种适应并不独特,因为HIV-1亚型E的LTR序列与新的GABP/NF-κB增强子配置对齐。所有测试的18个亚型E分离株都有这个GABP位点,NF-κB结合被消除但启动子功能没有丧失。

如果NF-κB发生突变,使其功能或结构变得类似于GABP,那么仅针对NF-κB的LRA的功效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LRA旨在与NF-κB相关的特定分子特征和调控途径相互作用。显著改变NF-κB结构或功能特性的突变可能会阻止这些药物有效结合或按预期调节NF-κB活性。

未来的方向

除了NF-κB和GABP,还有其他重要的转录因子和元素在基因调控中发挥作用,包括激活蛋白1(AP1)、特异性蛋白1(Sp1)、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1(Oct1)和转激活响应元件(TAR),如图1所示。AP1是一个由Jun、Fos、ATF(激活转录因子)和JDP(Jun二聚体蛋白)家族的蛋白质组成的转录因子,响应各种刺激(如生长因子、应激和细胞因子)来调节基因,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Sp1结合到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中的GC丰富区域,调节涉及细胞生长、分化和对环境信号响应的基因表达。Oct1结合到许多基因调控区域中的八聚体基序,调控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并靠近RNA聚合酶II结合因子2(RBF-2)的结合位点。TAR是HIV-1基因组中的一个序列,与病毒Tat蛋白相互作用,显著增强病毒基因的转录。

图1. HIV-1 5'LTR 启动子

该图展示了HIV-1 5'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启动子的示意图,突出其功能性区域,包括多个与宿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顺式调控元素。转录起始位点位于U3区域和R区域之间。5'LTR区域包含多个重要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AP1(激活蛋白1)、NFAT(激活T细胞的核因子)、RBF-2(RNA聚合酶II结合因子2)、NF-κB(激活B细胞的核因子κB)、GABP(GA结合蛋白)、Sp1(特异性蛋白1)、TBP(TATA-box结合蛋白)、LSF(晚期SV40因子)、TAR(转激活响应元件)和IRF(干扰素调节因子)。

例如Tat是一种长度范围从86到10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体长度取决于毒株。它显著增强HIV双链DNA的转录。在缺乏Tat的情况下,只会产生少量RNA转录本,这些转录本进而允许Tat的产生。一旦Tat存在,它会结合到细胞因子上,并促进它们的磷酸化,从而增加所有HIV基因的转录,并形成正反馈回路。Tat/Cyclin T1/CDK9复合物在HIV-1转激活中扮演核心角色,其对TAR的亲和力由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介导的Tat乙酰化调节。TAR RNA中的特定突变可以显著削弱HIV-1的转激活、翻译和病毒生产,这突显了TAR在HIV-1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的目标是结合多种靶点,以实现更全面的潜伏期逆转策略,但靶向这些位点以重新激活潜伏 HIV 面临挑战。与传统药物不同,Tat 蛋白不是可以直接给药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需要独特的递送系统才能到达细胞内的靶点。此外,这些策略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以确保它们在重新激活潜伏 HIV 储存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代码和数据可用性

公开的 3D 模型来自 RCSB PDB(https://www.rcsb.org),其 ID 如下:1FOS、1LE9、1TGH、6XH0、8OW4、1AWC、2NTC 和 1IF1


引文格式

Shaoming Chen. 2024. “Commentary on LRAs Targeting NF-κB with Epigenetic and Mutational Impacts on HIV Latency.” iMetaOmics. http://doi.org/10.1002/imo2.31



iMetaOmics

更多资讯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定位IF>10)欢迎投稿!(2024.2.27)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编委招募 (定位IF>10) (2024.3.2)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电子版和印刷版ISSN申请获批(2024.4.1)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投稿系统正式上线(2024.4.17)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主编正式官宣(2024.4.22)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正式上线!(2024.4.28)

 iMetaOmics | 浙江大学宗鑫组揭示两猪种宿主-肠道菌群互作差异

 iMetaOmics | 罗鹏/袁硕峰/苗凯/程全发表STAGER: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靠性的标准化测试和评估推荐

 iMetaOmics | 徐州医科大杨欢组揭秘沙门氏菌-宿主-微生物群在免疫与代谢中的相互作

 iMetaOmics | 中科院动物所金坚石组综述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iMetaOmics | 浙大张天真组完成二倍体棉种泛基因组构建

 iMetaOmics | 张勇/李福平-先进糖蛋白组学在男性生殖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iMetaOmics | 暨南大学潘永勤/杨华组-炎症蛋白联合检测利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iMetaOmics | 张开春组利用多组学方法揭示甜樱桃加倍后果色变化的候选基因

 iMetaOmics | 杜娟/林婷婷-慢性泪囊炎患者眼部菌群类型和纵向菌群变化

 iMetaOmics | 陈汉清/陈俊综述有关肝细胞癌治疗的新兴纳米医学策略

 iMetaOmics | 基因组所刘永鑫/卢洪评述微生物在提高杂种优势中的作用

 iMetaOmics | 上科大刘雪松组开发基于通路的肿瘤细胞鉴别工具TCfinder

 iMetaOmics | 中山大学刘鹏/邹宇田-整合人工智能实现HER2阳性乳腺癌精准管理

 iMetaOmics | 安徽农大李晓玉组-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内生菌群的影响

 iMetaOmics | 徐涛/黄蓉/苏国海-急性冠脉综合征纵向多组学队列建设

 iMetaOmics | 通过整合宏组学促进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

 iMetaOmics | 苏州大学林俊组-揭示活性微生物及益生元/益生菌与关节炎联系

 iMetaOmics | 中国药科大学徐文波开发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分析软件

 iMetaOmics | 清华刘晓组和复旦王久存组揭示特定细菌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

iMetaOmics | 中南大学夏晓波团队揭示青光眼和SLE发病机制新关联

iMetaOmics | 庐山植物园刘芬组揭示了自噬在植物-根微生物互作机制中的调控作用

iMetaOmics | 杨瑞馥/袁静综述微生物组与“同一健康”的联系

iMetaOmics | 同济/上海交大-开发支持群体分组分析的宏基因组测序综合分析软件

更多推荐

(▼ 点击跳转)

高引文章 ▸▸▸▸

iMeta | 引用14000+,海普洛斯陈实富发布新版fastp,更快更好地处理FASTQ数据

高引文章 ▸▸▸▸

iMeta | 德国国家肿瘤中心顾祖光发表复杂热图(ComplexHeatmap)可视化方法

高引文章▸▸▸▸

iMeta | 高颜值绘图网站imageGP+视频教程合集                                        

1卷1期

1卷2期

1卷3期

1卷4期

2卷1期

2卷2期

2卷3期

2卷4期

3卷1期

2卷2期封底

2卷4期封底

3卷2期

3卷3期

3卷3期封底

3卷4期

3卷4期封底

1卷1期

期刊简介

iMeta” 是由威立、肠菌分会和本领域数百千华人科学家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主编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研究员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担任。目的是发表所有领域高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和综述,重点关注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大数据和多组学等。目标是发表前10%(IF > 20)的高影响力论文。期刊特色包括视频投稿、可重复分析、图片打磨、青年编委、前3年免出版费、50万用户的社交媒体宣传等。2022年2月正式创刊发行!发行后相继被Google Scholar、ESCI、PubMed、DOAJ、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4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3.7,位列全球SCI期刊前千分之五(107/21848),微生物学科2/161,仅低于Nature Reviews,同学科研究类期刊全球第一,中国大陆11/514!

iMetaOmics” 是“iMeta” 子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担任,是定位IF>10的高水平综合期刊,欢迎投稿!

iMeta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

姊妹刊iMetaOmics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imetaomics/

出版社iMeta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70596x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9969514

iMeta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T2

iMetaOmics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O2

邮箱:

office@imeta.science



宏基因组
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是当今世界科研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为加强本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发展,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员创立“宏基因组”公众号,目标为打造本领域纯干货技术及思想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