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对待家人极不耐烦,稍有不顺心便大发雷霆,态度恶劣;然而面对外人,却总是彬彬有礼、和善客气。这种反差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孝顺,背后实则潜藏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熟悉滋生的 “任性”
《增广贤文》中有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与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太过熟悉,就如同手中把玩的旧物,因为太熟悉而忽视了其珍贵。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血缘和长期相伴形成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让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无论怎样任性,家人都会包容自己。
比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在工作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家人一些在他们看来 “不合时宜” 的举动,如父母的唠叨,伴侣的询问,就很容易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因为他们深知,家人不会因此而离开自己,这种对家人无条件包容的笃定,成了他们肆意发泄情绪的底气。
而面对外人,情况则截然不同。人与人之间初次相识或关系一般时,往往会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和礼貌。人们明白,对外人发脾气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失去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会刻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展现出和善的一面。
这就像马克・吐温说的:“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同样,人们专注于维护对外的良好形象,便会克制情绪,展现出应有的礼貌。
二、过高期待引发的失望
生活中,我们对家人往往怀着过高的期待,这种期待源于我们对家人关系的重视和依赖。我们期望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期望伴侣能在任何时候与自己心意相通,期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成长。
当家人的行为或表现与我们的期待不符时,失望便会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不耐烦和恶劣的态度。例如,孩子没有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父母可能就会忍不住指责和批评,全然不顾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这种过高的期待,就像一把枷锁,不仅束缚了家人,也让自己陷入失望的痛苦之中。
反观外人,我们对他们的期待相对较低。在与外人的交往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基本的礼貌和表面的和谐。所以,当外人表现出一点点友好或帮助时,我们就会心存感激,自然也就会以和善的态度回应。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过高的期待,往往是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
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在家庭中,很多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长期的共同生活,让一些人觉得对家人无需过多解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引发家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夫妻之间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一方可能只是一味地指责对方,而不是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种无效的沟通,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矛盾升级,导致双方的态度越来越差。
而在与外人交往时,人们会更加注重沟通的方式和技巧。会考虑对方的立场,用委婉、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明白,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在面对外人时,能够做到彬彬有礼、和气待人。
我们不能因为对家人熟悉、抱有期待或缺乏沟通技巧,就对他们恶语相向。家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和支持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亲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过高的期待,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用对待外人的客气与和善,来对待我们最亲近的家人,让家庭充满温暖与和谐。
你若喜欢,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