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的坚守,给藏学院基层教育服务团的学子们点赞

文摘   2024-10-23 17:10   青海  

【校报精粹】
践行青春使命  谱写奋斗华章
——青海民族大学基层教育服务团实践活动综述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更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青海民族大学肩负着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建校以来,学校在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很好地履行了民族工作的特殊职责。经过75年的实践,学校已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和为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先后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等地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各项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响应号召,服务地方涌现新力量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培养积极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实践工作中,学校结合时代召唤和教育改革实际,积极探索党建促团建、“党建+学科、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每年组织大学生赴青海各市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团员和青年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近三年累计组织“三下乡”团队113支,覆盖1000余名师生;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500余人次,学校和个人荣获6项国家级荣誉及21项省级荣誉,我校学子的社会实践足迹遍布青海大地。通过西部计划、青南计划、扬帆计划、师范生顶岗支教等形式,为青海各州县提供了人才支持与保障。其中,西部计划和青南计划平均每年对接至少100个工作岗位,扬帆计划平均每年对接40余个实习岗位。

以藏学院基层教育服务团为例,自2006年起,依托学校省级汉藏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在一批又一批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3项,发表与本成果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24篇,获得青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实践育人画卷,谱写了一首首挺膺担当的青春奋斗乐曲,撰写了一篇篇校地合作共赢的绚丽发展篇章,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三下乡”实践故事。

藏学院基层教育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自2006年成立至今的18年时间里,以藏学院师生为主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本领”的号召,先后共32次赴化隆县各乡镇开展实践活动,志愿点共有1024个村,志愿大学生人数达2300余名,使40000多人次的学生及其家长受益,范围涉及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平安县、民和县等县域的乡村。

就化隆县来说,和青海民族大学一样,是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是一个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民族聚居区,地形呈“八分山、一分水、一分川”的特点,境内冬季多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山大沟深,志愿服务条件相当艰苦,但服务团的师生们用18年的行动与付出、青春与理想、赓续与继承,通过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义务支教、文艺演出、田间劳动等方式,深入乡村社会、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推普行动、普法宣传、生态保护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高校的智力支持,成为了青海民族大学与化隆县割舍不开的纽带,讲述了诉不完、道不尽,水乳交融的生动故事。

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呈现新方法

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并行。学校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强化“四个聚焦”(即聚焦“整体格局”,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拓展思政工作的“广度”;聚焦“关键少数”,通过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升党员骨干、指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思政工作“深度”;聚焦“关键环节”,通过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学科建设、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提升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效度”;聚焦“关键领域”,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系统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课程及活动方案,打通壁垒,实现多个“课堂”的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提升思政工作“信度”)的工作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各民族学生的专业技能,还确保了思政教育的开花结果。

“我记得那时候,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学院依托基层教育服务团,先后创建了经典晨读会、英汉双语读书会、阅读经典读书会、阳光灿烂周末基础辅导班、《春燕》文学社和网络通识课程学习社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旨在提高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丰富拓展时政、生态、科普、文化、社交等综合素养知识,让我们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技能素养,为奔赴志愿点开展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我们今后创业就业充足了电、补足了钙。”曾任服务团团长的才项多杰同学如是说。

社会实践与基层服务同步。通过服务团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基层文化教育服务活动,实现社会实践与服务基层同步进行,努力做到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实践的实践与服务一体模式。通过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尤其是师范生增长知识、锻炼社交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明确职业定位,真正将师范生的实习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融为一体。

在每期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敢于投身乡村一线,主动深入实践,每次在宣讲交流时,一边用普通话讲解,一边用藏语详细解释,村民们听得懂,懂得快,记忆深,再加上劳动生产中结下的友情,使村民们更乐于接受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

据增太什吉同学回忆,服务团的同学们除了在乡村进行教育帮扶、政策宣讲、推普训练、法治宣传等服务工作外,还积极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体验生活,基本上啥农活都干,帮助老乡收麦子、晒麦子、挖洋芋等,一个暑假下来大家都晒黑了,脸上脱皮了,手上起茧子了,可是身体结实了,精力旺盛了,人变勤快了,与村民的感情也加深了,真可谓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快乐,在服务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

志愿服务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投身基层、深入乡村的志愿服务形式,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志愿服务为青年学子发挥聪明才智、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使青年学子开阔了眼界、体察了民情、了解了社会,懂得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担当奉献,民族团结展现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青海民族大学以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为目标,积极推进“五大工程”,落实落细“十件大事”,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担负培养民族干部的责任,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服务团坚守18年的担当奉献,就是学校担当民族工作的鲜活实例,就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

推动各院校间学生的合作交流。以服务团为纽带,通过学校、学院的牵线和服务团学生的努力,服务团积极邀请校外有志大学生朋友们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参与基层教育帮扶活动的学生除青海民族大学之外,还有来自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8所院校的学生。同学们以服务团志愿服务的经历为素材,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广泛参加校、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会、竞赛等活动,取得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的良好效果。

助力基层教育事业良好发展。通过18年的持续发力,大多数基层教育服务点的中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一些服务点实现了高考本科生零的突破。服务团还致力于基础教育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知识的教育普及,为基层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此外,教育帮扶、时政宣传、普法教育、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双语师范生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教学能力的同时,对当地的政策宣讲、普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多名当地村干部反映,志愿者不仅宣讲了国家的好政策,提供了教育和文化服务,而且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对于乡村文明的建设大有帮助。

如今在化隆县查甫藏族乡中心学校当老师的嘉杨东智,于2011年秋季加入服务团。他立志要为基层百姓排忧解难,扎根基层教育服务。2015年毕业那年,因不舍的化隆情缘和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他放弃了在西宁就业的机会,选择报考了化隆县的小学教师岗位,2015年9月,他以新的身份再次踏上了服务基层教育的道路,被安排到化隆县查甫藏族乡中心学校来洞教学点。教学点离中心学校较远,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村民们热情好客,每家每户轮流邀请他去家里吃饭。坐在热炕上吃肉、拌着咸菜吃面的场景使他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现在,他和近600名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继续讲述着团结进步故事,他为能与化隆人民一起劳作生活而深感骄傲!

服务点的村民们评价到:“青海民族大学开展的基层教育志愿活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不出门便能了解到国家的好政策,还能认字识字、学说普通话等。这些志愿者利用假期在村里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锅庄比赛、环境整治等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孩子们的普通话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由衷地感谢青海民族大学,感谢志愿者小老师们。”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东拉卡村的村长才仁激动地说:“青海民族大学的这些娃娃们,真是既优秀又懂事,不怕苦,不怕累,带着满满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来到了我们村,在我们这儿开展了教育帮扶、政策宣讲、普通话推广、民族团结教育和生态文明宣传等工作,服务和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让我们村里的孩子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他们的到来,为我们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这些大学生们继续保持这种热情和奉献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希望他们能多多关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青海人民广播电视台曾多次、不同角度对服务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采访,报道人才培养与基层教育帮扶相结合的模式,引起其他民族院校的热烈讨论。2018年1月16日,青海民族大学主办首届师范教育论坛,来自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15所民族中学的基层教育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基层教师代表就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教学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对基层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交流。服务团18年坚守志愿服务初心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学校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黄世和等校领导前往化隆县服务点慰问村民、看望师生,向村民和当地干部了解服务团的工作成效,并对今后坚持开展这项活动提出要求和改进计划,完善学校支持、学院组织、部门联动、师生实践的工作助推体系。

同时,自服务团开展实践活动以来,藏学院的就业率和升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其中,一些毕业生成为当地基层教育的骨干力量,多名成员升学成为硕士、博士和海外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些毕业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学生们在基层树立了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良好形象,越来越多的在校生以参加志愿活动为荣。

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的冷格日加曾是2017年服务团的团长,回顾难忘的志愿服务岁月,他深情地说:“我们每年利用寒暑假去服务点开展实践活动,吃住都在当地的老乡家里,他们尽己所能给我们提供最好的饮食和住宿条件,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我们,所以,为了回报他们的付出,也为了践行我们的使命,我们在当地开展了科普讲座、课业辅导、体育教学和益智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还凑钱给村里的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阅读书籍,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在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攻读历史文献学的硕士研究生久美多杰也曾是服务团的成员,他回忆说:“每当农忙时,老乡们会轮流为我们做饭,把饭送到学校,看着热乎乎的饭菜,看着疲惫却热情的老乡,听着他们朴实又暖心的问候,心里总是暖暖的……”“在我们支教的村校,孩子们每天都提前到校门口等我们,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迟到,这让我们倍感温暖,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善良淳朴,什么叫尊师重教,什么叫民族团结。”

在实践中奉献社会、在实践中彰显价值、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是志愿者们一路走来的根本动力,他们用踏实努力、求实进取,生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各服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将深入采访、深层报道。

服务团的指导老师吉美教授感慨道:“从开始的策划、宣传、审批、组织、联系支教对象,到购置课本和教学器材、社会捐助、学生保险,直至各项支教活动的开展和最后总结,我都亲力亲为,寒暑假期间仍然坚守一线,走遍了教育帮扶点的64个村庄。期间在负责支教工作的同时,走访学生家长和村干部,了解他们对支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践行青春使命,谱写奋斗华章。建校以来,青海民族大学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规划,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建设实践基地,推动实践活动,积极评价考核,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批优秀的民大学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向社会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昂扬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使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绚烂绽放。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报
原文链接:
https://qhmzxy.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456009

推荐阅读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官方微信号,在此可以获取校内最新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