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名称:曾侯乙编钟
时间:战国早期
信息: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收藏:湖北省博物馆
提到中国古代青铜乐器
很多人都会想到曾侯乙编钟
它的发现,为我们再现了
24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音乐世界
曾侯乙编钟
是中国迄今发现
数量最多
保存最好
音律最全
气势最恢弘的一套编钟
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
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礼乐重器,考古实证
曾侯乙编钟共三层
64口钟悬挂其中
一件镈(bó)置于下层中央
十分引人注目
这件镈是战国时
楚惠王为曾侯乙所作
被称为“楚王熊章镈钟”
镈上的31字铭文
大意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
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
在西阳遥祭他
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
以供其永享
“合瓦形”钟体,中国独有
和钟一样作为礼器的镈
却不具备过多的实用功能
更多时候会使用剩下的64口钟
虽然它们有大有小,样式稍有不同
但钟的最底部都有个共同点
一道月牙状弧线
这使得每口钟
看上去扁扁的,窄窄的
两块瓦片粘贴的姿态
被称作“合瓦形”钟体
是中国古代青铜钟的独创形制
“合瓦形”让每口钟的钟体呈现两个音
一个在正中间的下侧
一个在最右方的下侧
因此,整套编钟共有128个音
音域与钢琴相似
拥有完整的7声音阶和12个半音
在体型上
是钢琴的7至8倍
可以演奏各种乐曲
隐藏“说明书”你找到了吗?
每口钟的位置
敲击的部位
以及相应的音乐名称
都通过3755个字的铭文得以揭示
犹如一本“使用说明书”
让我们能够精准理解如何演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你能否在曾侯乙编钟上
找到这本“使用说明书”呢?
你是否想亲自感受
这件大编钟的魅力呢?
走,让我们一起感受
曾侯乙编钟的历史与音律之美!
总监制/麻静 马勇
监制/杨奉涛 王威 刘娟
制片人/吴海霞
编导/丘文洁
海报/郝汀萱
撰稿/马安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