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中国最长的沿海公路,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东兴,南北纵横近20个纬度,串联起十个省份,全长近7000公里。
这是见证经济奇迹的公路,沿线自贸试验区林立,GDP总量排名前四的省份齐聚,更囊括跻身全球前列的世界级湾区……
这是自带“诗和远方”属性的公路,从一望无际的壮阔海景,到宁静惬意的渔舟唱晚,从蔚蓝天空下涌动的金色麦浪,到白鹤飞过的万顷碧波……
这就是228国道!它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对外开放之路、科技创新之路、文化传承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从辽宁丹东到广西东兴,这条国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梦想,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腾飞。从9月3日起,我们沿着228国道的轨迹,记录祖国的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有人养鱼,有人养虾,而我在这里‘养’珍珠”,王贺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珍珠蚌。今年28岁的王贺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淡水珍珠蚌遗传育种。
11月14日,王贺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实验。
源于对海洋的热爱,王贺选择了上海海洋大学,踏上自己的研究之路。在学习中,王贺逐渐了解到,海水珍珠高昂的价格让许多珍珠爱好者望而却步,因此她萌生了研究能与海水珍珠相媲美的淡水珍珠的想法。于是,王贺加入了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遗传育种和养殖团队,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白志毅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到淡水珍珠培育等工作,开发受市场欢迎的色彩丰富的高质量淡水珍珠。
11月14日,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内,白志毅教授(左)在指导王贺(中)等学生观察实验情况。
自从锚定珍珠作为研究方向,王贺便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忙碌:除了实验室的工作,王贺和她所在的团队深入一线,开展养殖工作。每年暑期是生产最忙的时候,在国家级浙江武义淡水珍珠科技小院,王贺和伙伴们凌晨四点便开始巡塘、查蚌;中午最热的时候,气温常常超38度,王贺和团队成员也要坚持到温度更高的大棚里进行繁苗育苗工作。“选择这条路,确实有点‘自讨苦吃’”,王贺开玩笑说。
11月14日,王贺(左二)和团队成员在上海海洋大学内交流研讨。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贺参与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申紫1号”和“申浙3号”的培育工作。“申紫1号”实现了稀有紫色珍珠的定向培育,所育紫色珍珠比例达45%以上;“申浙3号”产大规格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比例均提高20%以上,入选2023全国重点推广水产品种,深受珍珠养殖户的欢迎。
11月14日,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内,王贺在做实验。
在科研之余,王贺将团队培育的珍珠串成项链、加工成胸针等小饰品佩戴在身上。当人们被珍珠的光彩吸引时,王贺就说“这是我们实验室里‘养’的珍珠”,向人们自信又专业地讲解介绍。
11月14日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拍摄的开蚌取出的珍珠。
“我希望可以培育出更加多彩的淡水珍珠,也希望我们团队培育出的珍珠可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谈及自己未来的研究工作,王贺充满期待。
11月14日,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内,王贺在做实验。
11月14日,王贺在上海海洋大学做实验。
11月14日,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验室,白志毅教授(左)在查看王贺的实验结果记录。
记者:刘颖、方欣、戴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