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入党的第四十个年头,这些年,党给了我太多,没有党,我这一辈子可能都在草原上瞎摸乱撞。现在日子好了,我就想多交点党费,尽可能为党和国家尽一点心意。”2024年12月,海晏县委组织部收到一笔1200元的“大额党费”,这是海晏县甘子河乡托华村元才同志再次郑重向党组织缴纳的党费。
元才同志是土生土长的青海海晏人,196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牧民家庭,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托华村村委会主任、支委会委员等职务36年,先后获得过海北州劳动模范、海北州最美战役家庭、海北州优良牲畜养殖户、海晏县优秀共产党员、海晏县党员示范户、海晏县先进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走进元才的家,墙面灰黄,带着岁月斑驳的印记,略显“空荡”的客厅中摆放着一台旧冰箱、一个装满日常药物的古董式橱柜、一张掉漆的小木桌和几把椅子,角落的旧电视和简易书架上的党论书籍,便是家中仅有的“奢侈”。
自幼深知生活不易的他,对党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每一次交纳党费都满怀虔诚与敬意,视之为向党表达忠诚与感激的珍贵机会。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每月月初,亲自将党费交到支部组织委员手中,成为支部第一个完成这一神圣任务的党员。这份初心与坚持,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未曾有丝毫动摇。2023年元才缴纳了他的第一笔“大额党费”2000元,2024年再次缴纳1200元。在他心中,党费不仅仅是一笔金钱,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信念,一份对党的无限感恩。当我提及缴纳大额党费的原因时,他说道:“以前日子苦,干啥都难,是共产党一直带着大家想办法,让日子慢慢好起来。我没啥文化,也不知道咋表达感谢,就想着多交点党费,算是我能为党出的一份力,这样我心里才觉着舒坦。”
托华村位于青海东北部,是一个牧业村,群众的收入基本来源于畜牧业,平均海拔在3300米,全年平均气温1.5℃,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等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却没挡住他的脚步。
多年来,他的爱心如涓涓细流,从未间断。1995年,他为贫困户土布腾送去3只羊,为其生活带来希望;1996年,又为困难群众尖参捐赠1只羊,传递温暖。脱贫攻坚期间,他连续三年慰问20余户困难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担当。2021年,村民华日登父子遭遇车祸,他毫不犹豫地捐款2200元;新冠疫情肆虐时,他心系抗疫一线,通过红十字会、党组织等渠道累计捐款一万余元;甘肃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款1113元;在日常生活中,他还通过水滴筹网络平台捐款174次,金额达5000余元……,每一次捐款,都是他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每一次奉献,都是他党性的闪耀光芒。
同时,在他任托华村村委会主任期间,他始终惦记着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就把一腔热血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金银滩大草原,这一坚持就是36年。
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牧民生活条件艰苦的托华村,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跑项目、争资金,组织动员实施村容村貌整治20户,铺设托德油路18公里、硬化路17.3公里、通村砂路69公里,让曾经泥泞不堪的村道成为历史,同时组织修建30公里饮水管道,有效解决本村人畜饮水问题。
面对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经营方式落后,收入提不上去的窘境,他先后多次自费外出培训和考察,大胆实践,从祁连玉树、天峻等地引进野血牦牛和藏系种公羊,在自家进行品种改良,并带领村内牧民,实施了“种子工程”,成立了大切隆良种牦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瓦赫诺尔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村内畜群品种单一的现状,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同时大力建设牛用暖棚,为群众争取配套资金修建暖棚130余幢,使全村暖棚覆盖率达100%,有效提高了牲畜的繁活率。
他如草原上的敖包,稳稳地扎根在托华村,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繁荣……
没有人说得清元才同志在托华村做了多少好事,他陋室简居、旧衣素食,因为在他心里群众的小事比自己的大事更重要,他是清贫的但更是富有的。他常说:“党培养了我,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报答党的恩情。” 在他心中,党就是他的信仰支柱,是他奋斗的动力源泉。
当我再次抛出心中的疑问:“您这样日夜操劳,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吗?”他听闻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回忆这些年走过的点点滴滴。片刻之后,他收回目光,神情坚定而平和,缓缓开口:“作为一名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央媒看海晏】周末去哪儿 青海海晏 金银滩草原绿意盎然 沉浸体验民族风情
来源:中共海晏县委组织部
通讯员:马存军
编辑:芦玲
责编:李鸿福
监制:马学良
总监制:张俊明
投稿邮箱:2696567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