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重磅!第二十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将于11月6日-9日在荔波举办

政务   2024-11-05 10:05   贵州  


重磅官宣

第二十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

将于11月6日-9日在荔波举办



据悉,本次大会主题为“践行人与生物圈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深入探讨人与生物圈保护工作,一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近200名嘉宾和代表将于荔波齐聚,参加此次盛会。

此次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中共荔波县委、荔波县人民政府、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


什么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国际上的一项创造性工作,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hinese Biosphere Reserves Network, CBRN)成立于1993年。截至2023年12月7日,网络成员已经从成立之初的45家增加至200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展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理念培训的教育平台。



该网络的成立与发展存在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约2700个保护区,保护了我国大量的天然林、湿地及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初始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及时抢救尚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以保护重要的原始本底。但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封闭式保护仍然要经受自然和人类引起的各种干扰,尤其在中国的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中还有世代生活的当地居民,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是他们维持生命系统的重要支柱,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便难于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实施后,一种新型的自然保护理念——生物圈保护区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设立就是要强调把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而找出一条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自1979年中国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被批准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这一新的概念逐渐被从事自然保护事业的科学家、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决策人员所接受,原有的传统方式逐渐改变,由此建立起各种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使自然保护区逐渐走上一条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CBRN除了加强内部建设以外,还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CBRN曾经开展的上百个项目中,绝大多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承接项目的保护区合作进行。这些项目通常比较小型,灵活多样,包括会议、研讨、评估、培训、互访、出版等等。通过CBRN的网络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得以发挥其种子资金的作用。CBRN还曾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德国和韩国等国家,以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EABRN)、海洋生物圈保护区网络(SeaBRnet),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如保护国际基金会(CI)开展合作。其中,与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合作互动,对中国传播生物圈保护区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今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加强网络内部建设和对外交流,使其成为中国保护区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发挥其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表率作用,通过它们摸索出更多的经验,使中国其他更多的保护区加入网络。



究竟是怎样的吸引力

让这场盛会选择荔波?


美丽中国 荔波样本



“世界遗产”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东南部,毗邻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8.61%,下辖4个乡镇、14个行政村,1万余原住民。1986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单位”,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和世界上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其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喀斯特森林群落学特征、水文地质二元结构、喀斯特地区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区总面积19352公顷,保护区遵循“保护、支撑、发展”三大功能定位,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耕喀斯特生态保护事业,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及协调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共记录生物物种6528种。其中高等植物3367种,茂兰特有植物41种。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白花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等6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9种,包括华南五针松、短叶黄杉、掌叶木、香木莲、八角莲、香果树、翠柏、春兰、带叶兜兰等。


保护区现有野生动物269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豹(历史分布)、黄胸鹀、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历史分布)、林麝、小灵猫、金猫(历史分布)、穿山甲(历史分布)、海南鳽、秃鹫、黑颈长尾雉(2024年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3种,包括猕猴、蟒、藏酋猴、豹猫、白鹇、斑灵狸、红腹锦鸡、仙八色鸫等。以荔波为模式产地的动物共111种,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特有动物105种。此外,近5年在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现动物的世界新记录(新种)14种,其中,鱼类新种1个,两栖类新种2种,昆虫新种11种。


“五重”“五强”助力保护


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坚持“重建设、强基础”的原则,已建成基层管理站、科研监测站、科普宣教中心、智慧管理平台等保护设施。安装了电子围栏、红外相机等数字化设备,开发集成了数字茂兰、植被遥感、物种监测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六化”管护,即人员管理“数据化”、种质资源“数字化”、科普宣传“智能化”、科研成果“共享化”、科研监测“实时化”、信息资源“一体化”。

同时,保护区还努力践行“重制度、强体系”,构建了管理局-管护站-专职护林队-社区村民小组-生态护林员五级共管模式,严格落实定小班、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切实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保护区与地方公检法部门建立了联合巡护、联合宣传、联合打击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实现了联防联控常态化。



保护区“重科研、强队伍”。科研成果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队伍建设为保护事业提供支撑。保护区开展了综合科考和森林、湿地资源调查,及兰科植物调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与珍稀特有植物资源专项调查,着力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年轻的后备力量。近3年接待约600人次的科研人员前往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昆明植物所、湖南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等。保护区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包括兰科植物、蝴蝶在内的专项调查11个,出版了茂兰研究系列丛书9本。

保护区“重社区,强发展”。保护区特别重视社区融入,将社区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助推当地开展乡村振兴、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展生态旅游,为群众谋发展、找出路。

保护区“重开放、强合作”。承办了中科院地化所举办的“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研修班。


△近5年发现茂兰植物新记录30种


在持续努力下,保护区各项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8.61%,较2007年增加了3.47%。森林蓄积量为189.6万m3,较2007年增长23.68%。

截止目前,保护区有兰科植物206种,约占全省兰科植物总物种数的50%,是全省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兰科植物就达45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物种数的55%。此外,近5年在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现高等植物世界新记录(新种)6种,其中,木本植物3种,草本植物3种。







近5年来,在保护区监测样线上布设红外相机共有376台次,累计获196个位点,有效图像3177个,监测到野生动物80余种。其中鸟类优势种有白鹇、仙八色鸫、黑领噪鹛、虎斑地鸫、紫啸鸫;兽类优势种有猕猴、花面狸、鼬獾、豹猫、红腿长吻松鼠。

保护区涉林案件逐年降低。近5年均为个位数,连续10多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和林业安全生产事故。

201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第2个10年评估中,高度评价“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保护、支撑和发展三大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在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被评为“优”。2023年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中被评为“优”。

保护区新闻登上央视多个栏目,被多家主流媒体广为传播,有效地宣传和推介了茂兰好生态、保护区好声音、生态卫士好故事。


保护区工作亮点频出


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不乏亮点。

立足于国际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2021年开始构建以固定大样地(总面积25公顷)建设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2024年圆满完成首期调查工作,共记录到木本植物400余种、24万余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贵州特有植物11种。监测结果证明,保护区具有森林植被原生性强、生境异质性高、人为活动干扰少等特点,保存了地球上同纬度带典型、原真、顶级的非地带性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建立了14条固定监测样线长期监测,对样线上的珍稀特有植物的物候期、天然更新能力及干扰程度等进行监测。在固定样线四周,采用机械布点方式共布设红外相机75台,对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拍摄监测。拍摄到野生动物46种,其中鸟类34种,兽类12种。



茂兰大样地首期调查完成,标志着以大样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的建成,将为下一步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管理与调控提供支撑基础数据,将助力推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和区地融合发展。

积极构建贵州茂兰·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区联动机制。2010年11月13日,签订了《茂兰—木论保护区联防及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在交流学习、野外巡护、科研监测、社区动态、公众宣教等方面开展信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基层护林联防平台,真正做到联防联动的常态化。

截至目前,双方联合巡护达1200多公里;联合开展公众宣教20余次;联合打击边界违法犯罪活动7次;制止非法穿越两省保护区“茶马古道”3次11人;联合开展“生态教育促进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主题研讨会”“自然保护区社区合作管理研究座谈会”“兰花资源、保育和繁殖栽培技术”培训班等专题学习培训。



白花兜兰和荔波杜鹃综合性保护取得成功。建立了科研院校、保护机构及当地林业保护人员组成的茂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团队。创建了“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科技攻关支撑、野外回归扩群”的保护模式。2011年由贵州省林科院和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联合开展的白花兜兰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取得成功,发表研究论文5篇。2017年-2021年,通过种子萌发培育实生苗,保存了100瓶荔波杜鹃种质资源,两次迁地种植试验均成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 1篇。

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中,每个种收集保育30-50株左右,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代表性、有效性评估还有待长期监测和研究。(数据来源:贵州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最新考察数据)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取景荔波!广电总局重磅推荐》

《快来围观!荔波这里过“额”节,现场好热闹...》

《舒婷等著名诗人走进荔波!共寻诗意文学之美~》

《“铁鹰”上岗!当起了荔波喀斯特森林的“空中护林员”》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综合整理

校对:黄顺垚

编辑:陈龙

终审:蒙莎莎

监制:程兴露
投稿邮箱:lbxwzx@163.com

点亮"在看",告诉更多人

荔波宣传
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纯净山水·心上荔波,热忱欢迎您前来观光旅游、考察投资、发展兴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