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厦门市科技局发布

时事   2024-11-26 12:14   福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市委同意,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近期请全市六区和6个市直主要部门出席,介绍各区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工作举措、经验成效。



今天

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

厦门市科技局专场


邀请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二级巡视员谢松,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颖,市科技局副局长范者胜,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作情况介绍。





科技引领 向新而行

厦门科技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厦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发生了系统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这些年,我们布局重大战略平台,促进开放合作,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全新局面。

从创新型试点城市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再到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紧扣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新使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布局打造厦门科学城、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三大战略平台,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


作为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主平台,厦门科学城聚力服务科技型创业和成果转化,搭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成为新质生产力“超级孵化器”,与火炬高新区、海洋高新区、厦门生物医药港构建形成“一城三区”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这些年,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全社会创新意识显著提升。

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确立科技创新全局发展“核心战略”地位,系统改革科技计划体系,推出企业研发费用补助、科技信用贷款、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科技“新产品”,探索“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新型研发创新模式、“拨投结合”成果转化模式、国际“揭榜挂帅”等科技“新举措”,有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79.0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0.7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36%。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企业数从2012年的283家增长到2023年的5878家,增长近20倍,企业创新积极性显著提升。




这些年,我们发力集聚创新资源,增加科技供给,城市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聚焦补足创新资源不足短板、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驻厦高校、科研机构签署新一轮共建协议,支持增强创新能力;启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嘉庚、翔安、海洋3家省创新实验室,引进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腾讯等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和头部企业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等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区域创新力量的结构性调整。


厦门城市综合创新实力逐步由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过去三年上升31位,今年跃升至第72位。




这些年,我们加大科技重大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引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3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0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超过20%,培育出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面向5G通信的氮化镓器件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全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这些年,我们注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更加紧密。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5条”、“创新驱动9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等系列重磅政策,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引导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775家增加到2023年的4209家,净增超过3400家。


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率先全国开展未来产业培育,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六个未来产业纳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连续3年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产值达到千亿规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下一步,厦门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竞争力。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与协同联动。健全市委科技委工作机制,构建市、区协同高效组织实施体系,深化科技管理服务创新,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


二是提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加快引育一批顶尖人才团队及新型研发结构、中试验证平台,培育标杆孵化器,推进未来产业园区建设,健全产业育成服务体系。



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化提升嘉庚、翔安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平台。


四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牵头重大科技攻关,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五是深化科技与产业交流合作。拓展“创新飞地”布局,加快建设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以及金砖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厦门科学城是市委、市政府谋划推动的“四个一”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品牌。请问厦门科学城建设现状如何?在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是如何发力的呢?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颖:厦门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跨集美、同安、翔安三个行政区,拥抱着美丽的同安湾,含环东、莲河两个片区。


正如大家所熟知,一千多年前,在科学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北宋时期的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他为古代中国摘得了七项“世界第一”的傲人佳绩。又正是基于此,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又称为“苏颂工程”。作为“苏颂工程”标志性抓手——厦门科学城秉承千年苏颂精神,致力于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正在由“搭框架”向“强功能”递进,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研发产业加速向科学城集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1800多家企业落户科学城,苏颂概念验证服务中心日前通过专家论证;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已成功举办二届;金砖科创园示范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了厦门科学城国际化进程;嘉庚实验室、翔安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未来产业园、北京创新飞地、Ⅰ号Ⅱ号孵化器接续建设,演绎着新时代的厦门科创故事,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着力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高效益孵化转化载体,努力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超级孵化器”、原始创新策源地。让我们期待厦门科学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请问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厦门科技创新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发力?


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二级巡视员谢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厦门市始终把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早在2003年,市政府就成立“厦门市新兴产业办公室”,由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在全国率先谋划布局发展光电、生物医药、软件和科学仪器等“3+1”新兴产业。



在推动光电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施LED示范工程等,厦门成为全国第一个经科技部批准授牌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如今光电半导体产业已成为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电视、节能灯等传统产业引发光电新产业的链式变革,并形成了覆盖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光通信、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精密光学等专业领域的光电产业链(群),已连续13年实现直接产值超千亿元。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市科技局牵头打造了翔安创新实验室,布局建设12个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26个市级研发创新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个国家级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并与海沧区政府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形成覆盖“研发机构-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产业营收突破千亿规模。


当前,我们正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产业发展生态,累计引进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176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厦门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攻关突破未来技术。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攻克一批对未来产业整体竞争力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打造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是加速未来技术成果产业化。构建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转移交易、孵化加速的全链条未来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支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产品。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掘和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未来产业骨干企业,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群)。




针对科技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厦门市搭建科技金融体系,能请您介绍一下相关工作吗?


市科技局副局长范者胜: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人力资本、高研发投入、轻资产等特点,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重要环节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厦门市科技局历来高度重视、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一直注重解决“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难题,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引入金融活水支持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了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了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出台了一套适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办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推出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保证保险贷款,同时科技资金对企业贷款利息、担保费、保险费予以补贴,2024年新设立规模50亿元的科技增信子基金,推出普惠性和标准化的研发保险组合——“厦研保”。累计惠及6000多家次企业,发放贷款近250亿元。


三是设立了一支具有鲜明科技属性的投资基金。我们在全国率先设立政策性科技股权直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99家初创期科技企业。2022年升级为规模30亿元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落地8只子基金。2024年再次升级组建总规模50亿元的科创风投基金。


四是搭建了一个政银企信息交融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依托“金融科技+信用大数据”,自动生成企业信用贷款预授信额度,合作银行发放信用贷款,财政资金给予风险分担。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3566家,合作银行通过平台为2377家企业提供授信额度84亿元。


很多企业讲,我们的科技金融服务,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科技金融政策,开发更好的科技金融产品,为我市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优质、更暖心的服务。



在科技强国的整体战略布局中,厦门的定位是什么?承担了哪些具体的任务?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厦门是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确定,厦门要努力成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厦门正在打造厦门科学城、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三大战略平台。刚才黄颖副局长已详细介绍了厦门科学城的情况,我再着重介绍一下其他两个平台。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致力于“减排增汇”,是我国科学家、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于2022年6月正式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成为联合国十年倡议计划框架下的大科学计划。目前,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已成立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初步搭建“总部+基地+全球分中心”国际合作网络,总部落地厦门,合作伙伴包括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院所,吸引1500多名科学家参与,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协同创新平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将注册成立国际海洋负排放科技组织,设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合作基金,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为我市建成国际海洋科学中心、汇聚国内外人才和智力提供坚实支撑,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时正式宣布“设立‘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当年12月,金砖科创孵化园在厦门正式揭牌,按“1+2+N”布局启动建设。目前,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2个示范园区已具备入驻条件,正策划在全市布局“N”个特色园区。金砖科创孵化园承载着深化中国与金砖国家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工作的重要使命,自揭牌启动以来,建立孵化园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接洽16批次超过100名的境外来访人员,策划举办10余场次境内外品牌交流活动,其中在俄罗斯就举办了3场专项推介活动,当前正跟进洽谈的项目30余个,包括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光学仪器项目等。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与金砖国家间的科技交流、技术转移合作,为深化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务实合作贡献厦门智慧和厦门力量。





记者/许晓露 苗鑫 吕业铖  封面图源/东方IC

编辑/宇忻  视频编辑/黄岚 珏婧

责编/楷煊 林琳  编审/继成

点个

厦门广电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于2004年6月28日挂牌成立,已构建起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电视等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