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中言:“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年纪越长,越觉得人情薄凉。
一辈子的挚友,会突然没了联系;热闹的圈子,也会悄然亮起静音。
诚然,人就是独自出生,独自离世。
真正厉害的人,耐得住寂寞,享受得了孤独。
如果你熬到没有电话,没有聚会,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看书,那就要恭喜你了。
1
无效的社交,不过是浪费生命
一位诗人说过:“生活中的灾难,源自你接触了错的人,到了错误的环境。”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相遇错的人。
有人满身怨气,有人小题大做,有人时时算计你,有人整日否定你......
悄无声息中,消耗你的能量,偷走你的福报。
一个人若沉迷于低质量的社交,注定没有出息。
在胡适的著作《四十自述》中,讲述了一件荒唐事:
刚毕业不久的胡适,在上海华童中学教小学生国文。
家道中落,他心中苦闷,便与朋友们以打牌、喝酒、唱戏为乐。
在这些“酒肉朋友”的带领之下,胡适很快便驾轻就熟。
几个月的时间,他沉浸在胡混之中,昼夜颠倒,时常大醉。
有一天晚上,胡适醉意朦胧地回家,就在路途中,车夫趁机盗走了他的钱财和衣物。
他惊醒后,车夫已逃之夭夭,胡适拼了命追,也追不上。
就在这时,他又碰巧遇到了巡捕,酒气上头后,怒骂、殴打了巡捕。
最后,胡适被带走了,审判后,被罚五元,作为对巡捕的赔偿。
《力量》中有一句话:“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跟着你,而你的磁场也吸引着磁场相同的人和事。
人这一生,同谁一起,就能有多优秀;与谁相交,便能走多远。
选对了朋友,选对了圈子,才是选对人生。
虽说,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大染缸。
但那些低层次的往来,还是趁早放手,向上而交才能到达人生的最高点。
2
远离人群,是给精神减负
鲁迅,身为一个作家、一个名人,他的人脉关系十分复杂。
可实际上,他的周围什么人都有,真正的朋友却少之又少。
不过是因为他不愿与太多人相交,也不愿逢场作戏。
董宇辉说过:“我的快乐就是远离人群,越远离人群越快乐。”
要明白,理想的生活,从来不是靠“合群”。
在许多人眼中,杨绛显得与众不同。
留学巴黎时,身边的人总是穿梭于各种小圈子,请客交往,聚会享受。
然而,唯独她和丈夫没有从不参与,对于他们而言,过多的社交时间是一种浪费。
随后,他们不再与同学一起畅聊天南地北,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步入中年后,在清华任教的杨绛依旧是如此。
她自称为“散工”,即使有机会转为正式职工,她也坚持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妇女会议还是教职员集会,她都选择缺席。
也正是“散工”的身份给了她自由,她可以不用与人交流,不用操心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杨绛先生说:“到了一定年纪,关起门,拉好窗,扫净屋。”
人来人往,事来事往,让人疲惫不堪,劳心劳神。
面对喧嚣,最好的自救方式便是远离。
倘若一处地方让你委屈,那就转身而走;若是有人使你不快,那就断了联系。
隔绝人群,是远离是非;躲避人潮,是拒绝争端。
修炼好你的屏蔽力,与其在人群中痛苦,不如选择抽离,才不会扰乱了生活。
3
一个人的觉醒,往往从独来独往开始
经历了大半辈子,才明白,没有人能够陪伴你走完生命的全程。
有时人脉遍天下,真正愿意伸出援手的,却寥寥无几。
千万不要指望别人,能帮你的是偶然,帮不了你的才是必然。
冯骥才说过一句话:“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当你习惯了独来独往,正是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作家麦家童年不幸,因家庭成分被划为“黑五类”,常受歧视和羞辱。
在学校受排挤,家中又遭父亲打骂,这让他自卑、无助且悲伤。
于是,他与父亲关系破裂,离开了家乡。
那时,麦家没有朋友倾诉,日记成了他唯一的朋友。
他在日记中宣泄情感,记录秘密,只愿一个人独自呆着。
他说,日记绝不能让人看。
他说,只有坐在电脑前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心才会静下来。
他还说,如果没有这种静,他的《风声》也就不会成名。
很喜欢一句话:“天才经常孤立的降生,有着孤独的命运。”
人生的路,终要一个人去品尝人间千姿百态。
黑暗时,自己点上灯;煎熬里,自己去体味;悲喜中,自己来摆渡。
厉害之人,不惧孤独,不畏挫折。
在独处中,消解坏情绪,给自己充电;在幽静中,发现热爱之事,走向自己的路。
唯有守住不安分,心无杂念,才能新生希望。
人生下半场,静下心来,看清自己,滋养自己,汇聚力量,去提升、去感受、去沉淀。
▽
《乌合之众》里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在于将“合群”标榜成高层次生活的必需品。
广交友、勤聚会,包装成人上人,结果活成不如人。
有人说,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人生的尽头,你强,则有人来,你足够优秀,世界都将变得友好。
而向上的旅程,代价是要接受孤独。
缩小圈子,沉淀自我,未来的路,必然是你想要去的那一条。
点亮“在看”,余生,愿你能删去虚假讨好,删去能量扶贫,在寂静中成功,在孤独中享福。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