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南沙大角山麓的天后宫,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这座庙宇初建于明代,一度摧毁于炮火,几经修缮和重建,才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如今错落有致、壮丽广阔的面貌。
高高矗立的妈祖像向海而望,见证着大湾区络绎不绝的经贸往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后宫周边的地域,也逐渐建起了公园、商场,和林立的高楼。
又一年新春,这座天后宫和滨海公园、蒲州花园被连成一片,870亩占地,按照“一轴五园区”布局打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史上最大“超级灯会”的选址。
1月22日,数万盏彩灯面向珠江出海口同时点亮,打响大湾区新年庆典活动的开篇。这一恢弘的文化奇观与民族节日符号交相辉映,让重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岭南地区变得更有年味。
继去年“文旅热”席卷全国,大湾区率先在2025年春节前夕,结合本身地域特色,创新打造又一个万众瞩目的文旅热点。
灯会与传统
追本溯源,灯会的起源与元宵节有关。
古时候,元宵节又称为“上元日”,对应着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在这一天里,全民同乐,张灯结彩,载歌载舞。
不少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记载着古人庆祝元宵节的盛况,也塑造着我们对于这一节日的民族记忆。如今说到元宵,我们便能联想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月色灯光满京都,香车宝辇隘通衙”等烟火繁华的市井景象。
数千年来,无论是国泰民安还是兵荒马乱年代,元宵灯会总会如期而至,以热热闹闹的景象,打破庸碌的日常,鼓舞民族的士气,为华夏沃土上的千家万户注入辞旧迎新的希望。
昔日,一盏盏通过手工制成的彩灯,在元宵夜里点燃,承载着农耕社会人民对风调雨顺、繁衍兴盛的祈愿。而如今,灯会早已超脱了祭祀意义,包含了更多娱乐和欢庆的色彩。
制灯工艺也不仅仅停留于纸面,而是与精湛的现代技术融合,诞生出更新颖、更壮观、更有趣的灯组装置,拥有更高的艺术品鉴价值和互动打卡趣味。
今年,在广州南沙举办的超级灯会以“光耀神州,华彩湾区”为主题,提前拉开元宵的序幕。据了解,灯会联合一千多名非遗工匠打造了218组灯景、20万件彩灯挂件,分为三个园区、五大主题,全方位地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元魅力。
“超级灯会”
按照推荐路线从1号大门进场,首先入目的是“千灯华彩”灯组。这座大门以广式红木宫灯为原型,并融入大湾区11个城市地标,犹如一卷精雕细琢的画轴,缓缓展开一段岭南风情的千古佳话。
沿着路线深入园区,依次经过“共聚湾区·贺岁新春”“湾区画卷·产业腾飞”两大主题区,游客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火箭”速度,穿梭于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街道,感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鼎盛昌荣的地域气度。
“海上丝路·国际交响”主题区作为承上启下的篇章,生动地再现了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历史角色。琳琅满目的丝路市集美食区,仿佛把广州城的繁华夜市搬来现场。新疆羊肉串,港式牛杂,四川钵钵鸡,广式蚝仔烙……各式各样的中华美食,让游客们能一次性吃个过瘾。
穿越时空之门,来到“湾区记忆·千年商都”主题区。比邻古色古香的天后宫,美丽的“簪花女神”恬然地伫立于池塘中,以一双好奇而灵动的眼睛,注视着池边围观的游客。簪花,是泉州蟳埔渔女的特有头饰,和天后宫承载的妈祖信仰一样,都归属于向海而生的闽南文化。
同样与海洋有着深厚渊源的岭南文明,则化形于水乡一条街。秀丽的河道,斑斓的彩灯,以及小巧玲珑的各式商铺,皆不断复刻着广州永庆坊的姿容,引人联想到商贾如云的西关盛景。
最后一个主题区“青春无限·潮玩乐园”,深度挖掘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而打造,有根据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改编的“真心话大冒险”,酷似《黑神话:悟空》的暗黑版“齐天大圣”,以及将传统醒狮符号与赛博朋克风格结合的赛博醒狮。
开幕当日,灯会便吸引了许多南沙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前来游玩,簪花女神、齐天大圣等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互动灯组也迅速成为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网红打卡点。
这个融合了花灯、美食、杂耍、表演等传统民俗于一体的“超级灯会”,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时空并置、浓缩,雕琢成一场贯通古今的年味盛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不同时期的太平盛世中,目睹和亲历一幅富丽堂皇的大国图景。
“年味”不能断
除了游灯会以外,在广东人的新年里,还有另一重头戏——行花街。
气候湿润温和的珠三角一带,素有以种花和贩花为生的风俗。唐代诗人张九龄曾在《春江晚景》中记载广州的鲜花贸易:“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此处的“津亭”正是指广州府兰湖东岸。
直至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花市逐渐与除夕融合,成为民间迎春习俗的一部分。鲜花,亦被赋予了“以娱岁华”的意义和功能,受到民众的欣赏和喜爱。于是乎,便有了清代举人冯向华在诗词中描述的一幕:“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然而,“迎春花市”这一概念实际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的春节,广州市政府在浆栏路举办了第一个年宵花市,8年后,广州首次以“迎春花市”为名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搭建了一个拥有200多个档口的花市。迎春花市被纳入市政工程,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延续为岭南地区的特色传统。
2007年,迎春花市正式进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旺气勃勃的迎春花市,不仅是广东人每年期待的传统节目,更是代表岭南兴盛文明的一张名片。
务实,讲意头的广东人最爱借花寄语,玩转“谐音”。放眼花市,能见到最多的花木便是“盘桔”。在粤语里,“桔”与“吉”同音,故而深受为讨好兆头的民众喜爱。同理,寓意“花开富贵”的水仙花,由芹菜(勤奋)、生菜(生财)、葱(聪明)三兄弟组成的盆栽,形似聚宝盆的蝴蝶兰……也在花市里随处可见。
今年,广州花市提前开放,从1月19日(腊月二十)持续到大年初一,共计10天时间。广州下辖的11个区皆设有花市,争奇斗艳。其中,坐落于北京路南段的越秀花市,以北宋“海山楼”为原型设计牌坊,并引入牙雕、榄雕,醒狮等10个非遗项目,带来丰富有趣的迎春项目体验。此外,值得期待的还有荔湾区连续两天的水上花市,海珠区充满互动趣味的江畔花市,以及白云区以嘉年华为主题的潮流花市等。
游完灯会,行完花街,新年庆典剩下的固定节目便是赏烟花了。对于从小生活在广州的民众来说,只有看上一场恢弘盛大的烟火表演,这个新年才会让人感到圆满。
据悉,2025年广州春节烟花汇演将于1月29日(大年初一)晚8时,在白鹅潭献上一场时长45分钟,“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的视觉盛宴。
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年味”的时候,或许正是这些亘古通今、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支撑起我们关于春节的民族记忆。
一年复一年,灯会、花市、烟花始终不断在广州这座老城里登场重演,以人声鼎沸的烟火气和喧哗声,在人民的情感和记忆里烙下温暖而深刻的印记。
(本文图片来源:越秀区宣、南宣、图虫创意)
- End -
作者 | 文钰
编辑 | 夏龙心、李婧
统筹 | 杨园园
排版 | 思乐
更多资讯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