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风景太美了!真是养眼……”近日,白云区牛场乡石龙村火爆出“圈”。进入深秋,白云区大街小巷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打卡地。放眼望去,碧绿、金黄、火红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丽、幸福宜居的秋韵画卷。
与美丽风光印证的则是白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答卷:截至今年10月,全区生态环境良好,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3%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以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12345”强省会奋战路径,深入实施“强生态”主路径,抢抓示范区、先行区战略机遇,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建设“产业新城、品质白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白云新担当、新作为。
擦亮生态底色 全力打造美丽白云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近年来,白云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让蓝天常在。2021年-2023年,白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6%以上,截至2024年10月,白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3%,在确保空气优良率基础上,着力推动PM2.5攻坚,PM2.5浓度从2021年2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
让碧水长清。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目前白云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共8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5万吨/日;加大污水管网建设管护力度,目前白云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75%以上。截至2023年底,白云区四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经过对麦架河神石钙业断面系统整治,2024年1-9月,四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从75%提升至100%。
让土壤更肥沃。做好建设用地安全保障,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供应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杜绝土地违规开发利用,2021年以来,共78宗地开展土调,其中8宗地依法开展土壤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100%。做好农用土地污染防治,推进耕地土壤源头防控,并按年度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制度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形成闭环管理,2021年以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在目标要求以上。
让乡村更宜居。坚持“三水同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已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84.12%。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白云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实施绿色转型,统筹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发展。
“我们从2021年开始种植香菇,到现在四年了,大棚种植面积3000多平方,主要销往物流园,今年的产量预计达到30多吨,产值达到30多万,现在长势非常好,目前,已在陆陆续续出菇了。”位于沙文镇蒙台村的东哥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秋明说。
据了解,蒙台村过去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村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较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蒙台村积极摸底,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盘活闲置林地,探索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今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经济收入。
这只是白云区坚持生态优先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白云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林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特色种养产业、森林食药产业等林下经济和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改善和林农增收,顺势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等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完成食用菌面积3219.3万棒(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62%,完成利用林地面积4.5028万亩,完成林下种植面积2338亩,完成林下经济产值3.966亿元。
为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我区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和环境隐患问题排查力度,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推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截至9月底,制定并印发《白云区建筑垃圾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白云区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起、线索1起,移交公安机关刑事案件6起,办理生态领域和资源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9件,发出检察建议书5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白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一城一站一整改”,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 张思琦
版式 | 黎 园
编审 | 李贤明 张思琦
签发 | 王婧璇 监制 | 杨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