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长春女性”关注↑↑↑↑
(资料图片)
平装版于2018年5月出版,累计加印7次;精装版于2024年8月出版,累计加印2次;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先生向北》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反响。
11月15日,在以视频形式召开的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强向大家推荐了《先生向北》,将这本书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度。一时间,《先生向北》成了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文化界的焦点。
《先生向北》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作者鲍盛华以 1961 年张伯驹、潘素夫妇二人北上吉林作为全书的引子,逐步勾连出身边一位又一位先生,徐徐展开一幅人文画卷。“书中记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文艺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思想界的精英怀揣报国理想与热情,奔赴东北,使东北文脉遽然隆起的故事。”长春出版社总编辑李春芳介绍,这些先生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环境,来到这片黑土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改吉林风貌,为东北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先生向北》的备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更是因为它契合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读完《先生向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先生们坚定的步伐和炽热的目光。他们的故事让我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前辈们。”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生徐营一语道出大多数读者的心声。
探究《先生向北》有何独特魅力,记者发现这本书有精彩的历史叙事,全书切入点独特,方式新颖,让读者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使故事的展开更具吸引力和神秘感。
长春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先生向北》责任编辑孙振波表示,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性格,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群像,例如匡亚明、宋振庭、佟冬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懂文化、爱文化、敬文化的领导干部,为地方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吉林的文脉再次隆起,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风骨、一种境界。
怀揣报国理想与热情,北上吉林支援建设,先生们留下的一系列“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感人故事令读者为之动容。
“先生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畏艰难,不计得失,毅然北上。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这种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令我由衷感动和敬佩,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引了方向。”《先生向北》让长春博物馆社会宣教部副部长吴冬茁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先生们的精神力量。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先生们汇聚吉林,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相互交流、融合与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和学术氛围。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先生向北》所展现的老一辈先生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学术的执着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和培养,对于当今社会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是一部汇聚多方智慧和心血的合力之作
《先生向北》的出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多方的努力与付出,背后有着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作者鲍盛华以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为书籍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深入到先生们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采访相关人士,查阅历史文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撰写,力求真实、准确地呈现每一位先生的风采和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先生向北》的价值和意义非凡,长春出版社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一时间联系作者,组织高水准的编辑团队快速投入到书稿的出版工作中。从文字的润色到排版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优质。
书稿出版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难题,资料的稀缺就是其中一项。“有些先生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分散且残缺不全,这就需要从各种古籍、回忆录、地方文献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像拼图一样把它们拼凑完整。” 孙振波打开《先生向北》,指着书中的珍贵插图,认真地告诉记者,这张图片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提供的,这几张照片是佟冬先生的女儿提供的……
从作者和责编的工作经历中,不难看出《先生向北》的成功出版还得益于我省众多高校、文化单位及相关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图书出版后,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研讨活动中,对《先生向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为这本书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 | 长春政事儿
初审 | 李亚辉
复审 | 丁立伟
终审 | 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