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年初,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牢牢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努力构建并形成“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交叉学科新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各学科聚焦内涵、奋辑扬帆,在“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蓄势前行。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一周年将临之际,学校新闻办公室记者对话各学院院长,设立【学科建设大家谈】新闻栏目,以漫谈形式盘点个人及学院代表性学术成果,厘清本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新路径。
记者:刘院长,您好!我是学校新闻办记者雷超,很荣幸能够邀请到您参加学校“学科建设大家谈”栏目。最近,在陕西渭南召开的2024“一带一路”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上,您代表我校设计与艺术学院发表主旨演讲,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等重量级媒体对学校的精彩“亮相”进行了深度报道。您作为亲历者,能谈一下当时会议的一些情况吗?
刘宗明:这次论坛可以说是全国包装行业的一次盛会,汇聚了行业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会议的主题是“绿色包装下的数字印刷产业发展”。我有幸受邀在会上发表了题为《 以科技创新赋能印包产业“蝶变”》的主旨演讲,围绕“包装+文化+技术”,深入探讨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印包产业“蝶变”。主要就是让大家跳出“传统包装”思维,通过赋予品牌深厚文化内涵,以科技手段为产品创新赋能。当然,参加这次会议更多的是收获,尤其是加深了我们对绿色包装、科技包装内涵的理解,不断激发我们催生更多、更成熟、更富有创意的设计思路。比如,一些像水晶饼、花馍、柿子饼等陕西特色小吃的包装,我们可以将科学包装、绿色包装的理念与非遗产品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让消费者因为某个包装元素而记住了陕西的某项非遗,从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陕西是文化大省,特别是渭南地区更是人文荟萃。比如,在全省80余项非遗项目中,渭南就拥有多达12项。长期以来,我们与渭南市就建立了深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此前,设艺学院与渭南市博物馆合作,设计了80多套文创产品,其中有50多项被采用并进行了转化,成功打造了多个“爆款”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让博物馆“火”了起来,同时也让老百姓、让游客感受到非遗带来的生活乐趣和欣赏品味。也提前跟大家透露一下,前段时间校馆双方又进一步达成了关于绿色包装、服装设计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并决定明年在渭南市博物馆举行学校服装毕业作品秀活动。
记者:刘院长,您是我校1997级校友,毕业后在南方高校工作二十多年,现在又回校担任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请您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刘宗明:今年是我回母校任职的第三个年头。我是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前身)工业设计专业97级本科生,毕业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留校工作,后来到湖南工业大学任教。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发展,以前在各类学术会议上见到母校的领导和老师,总是倍感亲切。2022年,学校组织招聘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学校领导和老院长詹秦川教授都向我发出了邀请。当时南方高校的经济待遇相对来说高一点,自然环境、学术环境、生活环境也都比较适应。但是思虑再三,我还是毅然决定回到母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觉得对母校不能讲太多条件,我们的“三创两迁”精神中也提到扎根西部、服务社会,我想作为校友,首先应该践行这一条。二是因为我觉得陕西具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可挖掘研究的文化项目多,大有可为。三是因为我校设计学科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学校设计学科当时刚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还要继续往前走,迫切地需要融合全国设计学学术资源,我觉得我还能发挥一点微薄的作用。
记者:回母校两年多以来,您和团队在学术、科研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标志性成果?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刘宗明:我们目前的工作大致分为两个板块。
以上这两个板块都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直接体现,更是助力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的生动实践。
记者:最近几年,我校设计学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的一匹“黑马”,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您作为设计学科的领头人,这段时间您认为办成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刘宗明:我想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成功申报设计学科专业博士点。作为全国首批拿到设计学专博的8所院校之一,标志着我们的学科实力取得了质的飞跃。当然,这个过程我们的老师、同学也付出了及其艰辛的努力。比如,为了让更多专家学者了解我们学校,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介绍设计学科的机会。就拿我个人来讲,但凡有机会外出作讲座、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我都会详细介绍咱们的设计学科。特别是突出学校老牌工业设计特色、展现陕西丝路文化资源优势、展示在文旅产业方面的贡献,让学界认识到陕科大,了解陕科大设计学科,肯定陕科大设计学科的发展成绩。
这几年学院的科研实力也在迅猛发展,国家级项目、教育部项目都是成倍增加。尤其是近两年来,学院每年获批的国家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量、质量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我们获批包括科技部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11项。
记者:当前,广大师生、校友乃至全国设计学领域都对我校设计学科寄予很大关注和期待,关于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思考和打算?
刘宗明:2018年,学校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界反响很大、期望值很高。但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我校设计学科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师资力量不强、科研项目较少、行业影响力还不够以及平台建设较薄弱等短板弱项。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内涵,我们未来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存在陕西本土人才偏多、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梯队建设不齐整,学缘结构不均衡、偏重于部分地区和高校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从东南沿海地区引进部分中高层次人才,推动教师队伍结构更合理,真正让人才水平代表全国“前八强”水平。去年,我们引进了1名教授,2名青年博士。今年,我们还要加大力度,计划引进4名教授级人才,都将充分考虑改善学缘结构、优化学历结构等目的。
二是聚焦国家所需、行业所向扎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学科“硬指标”,不断提升学科与科研实力。充分依托轻工学科群优势促进艺、工学科深度融合,融合设计、材料、食品、轻工等学科,多维度探索驱动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比如,学校张美云教授团队研究的芳纶纸技术,能帮助我们在包装方面做减量化设计,做很多材料的替代设计,产出更多既富有陕科大特色,又富有时代创新科技的产品。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轻工学科群的闭环思考。
三是坚持扎根西部、服务三秦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做到“顶天立地”做科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落实学校“一院一市”“一院一区”(即学校一个学院学科专业对接服务陕西一个地市、西安一个区县主导产业)校地合作机制,推动实现学科联动、校企联动的“政校企行”四维驱动,使我校设计学科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转型新动能的动力源。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陕西丰富文化资源,依托前期研究基础,继续在文物活化、文旅设计、非遗传承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校内、校外乃至国际交流是持续开拓师生学术视野、扩大我们学科影响力的重要路径。未来,我们要派出更多的老师、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和实践交流活动,参与甚至主导丝路沿线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传播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影响力,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为丝路文旅产业注入活力,促进文化繁荣与文化的国际传播。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打造西部人才培养高地。围绕丝路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努力构建产学研创一体的“双创”育人工作机制。比如,聚焦丝路非遗保护与利用、数智文旅新场景体验、鞋服行业标准与大数据平台、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构建“思政领航·多翼联动”“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西部设计领军人才培养高地,让我们的设计学科成为全国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摇篮。
文:新闻办 雷超
编辑:季昱杉
责编:宇文翔 鲁思艺
终审:李萌 林梅
观微工作室 出品
版权归大学生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官方网站
https://www.sust.edu.cn
投稿邮箱
xww@s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