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对尖甲坡墓群主墓M1及其环壕、殉牲坑继续发掘,出土了大量殉马和马具,这对揭示战国至西汉时期东天山地区游牧贵族独特的埋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月11日,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伊吾县尖甲坡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习通源汇报了该项目最新考古成果。
伊吾县尖甲坡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习通源汇报该项目最新考古成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尖甲坡墓群位于哈密市伊吾县前山哈萨克族乡乃楞格尔草原,于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去年,考古人员清理该墓群中南部殉牲坑6座,其中4座均殉马20匹以上,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中列殉马坑2座,南侧偏室埋葬驯马人,北侧二层台殉马20匹,出土大量金、铁、骨等质地的马具,推测可能象征墓主人骑乘、仪仗类。东列2座分别殉马21、24匹,少见马具,可能为肉食性殉坑。
“通过对殉牲坑统计,我们发现,殉牲均为10岁以上的中老年雄性牲畜,殉牲种类和数量较有规律,随葬品以各类马具为主,还发现人、马或驼同葬现象,这些殉人可能是为墓主驯养或管理大型牲畜的奴仆。”习通源说。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曾对该墓群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与测绘,初步掌握了该墓群的遗迹种类、数量、分布情况。2022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启动了尖甲坡墓群考古发掘项目。
通过近3年的持续发掘,考古学家确认了尖甲坡墓群由主墓、祔葬墓、房址、采石场等构成,整体年代为战国早中期,并延续使用至宋元时期,是目前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的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布局最为清晰、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贵族墓葬群。
“去年,通过对主墓封堆、环壕和石带的清理,我们对该时期游牧人群的大型贵族墓葬营建有了一定的新认识。”习通源说,尖甲坡墓群遗址与巴里坤泉儿沟墓地、阜康大白杨河墓地、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号台地墓地、洋海墓地、伊吾县沙梁子墓地等在墓葬形制和葬俗上有一定相似性,是探寻我国西北地区月氏文化、车师文化、匈奴文化及文献记载的山北诸国的重要遗存。这对于填补东天山地区考古学空白,揭示该地区游牧贵族独特的埋葬制度、文化面貌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揭示战国至西汉时期东天山地区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过程,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编 辑:付 蓉
责任编辑:吴翼飞
值班编委:阴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