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古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从此以后,演绎出深厚的文化沉淀。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镶嵌在古迹风景中的岁月印记,在当代的繁华中寻找万年浙江的价值。
盐是生命的食粮。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盐发挥了重要作用。海盐最早从何时开始煎煮的?宁波的大榭岛上,4000多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取海作卤、煮卤成盐的?大榭遗址为何被认为是开海盐业生产之先河?盐又是如何促进经济交流和早期复杂社会形成的?
大海,不仅拥有广阔无垠的胸怀,还赐予我们无限的资源。盐,就是大海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资源。盐,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味之祖”,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需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宁波大榭的先民已然向海而生,开始了最早利用盐卤加工制作海盐的探索。
大榭岛是舟山群岛最靠近宁波大陆的岛屿,隶属于宁波北仑区。大榭遗址,则位于大榭岛上一座名为涂毛洞山的南麓坡脚下,这里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向海。
1980 年,大榭岛下厂村村民在涂毛洞山下烧窑取土时,曾挖出石锛、石镞等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上交给文物部门,大榭遗址开始受到关注。
2015 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榭遗址开展勘探和试掘。2016-2017年,对占地面积约2 万平方米的大榭遗址实施了总面积达7000 平方米的Ⅰ、Ⅱ两期考古发掘工作,大榭遗址渐渐露出它的前世今生。
在大榭遗址中的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成群分布的盐灶、制盐废弃物堆,不仅揭示出布局较清晰、结构较完整的制盐遗迹,还伴有种类较丰富、要素较齐全的制盐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与英、德、法等国的盐业遗存非常相似。
大榭二期盐业遗存的发现,将浙江盐业生产历史向前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制作海盐的遗址,4000多年前的制盐工艺与传承至今煮盐工艺如出一辙。
当时的大榭先民是如何制盐的呢?专家介绍,到了大约4400年前,随着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入侵大榭北岙平原,大榭岛周围的淡水环境转变为潮滩环境。此时的北岙平原除了山麓周边以外,绝大部分区域已被海水淹没,这为大榭先民们开展制盐活动创造了地理条件。
大潮过后,海水退却到最低位,阳光暴晒后,海涂表面露出一层雪白的盐花。大榭先民来到滩涂上,将这层盐泥刮走,再将这些盐泥搬运至人工营建的土台上进行晾晒,再用海水淋滤盐泥,获得高浓度卤水,再将卤水注入盐灶上的陶盆内熬煮成盐。
遗址二期共发现20多座盐灶遗迹,它们的存在,确凿无疑表明当时先民采用熬煮的方法来制盐。其中大部分都是多灶眼。而这种盐灶设计的好处在于,靠近灶门的陶器用来加热浓缩卤水,其余的陶器则用于结晶成盐。这样一来,既节约了燃料,又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榭史前制盐遗址,由此也获评2016、2017两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并入围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还获评中国考古学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的二等奖。
盐,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商贸流通的桥梁,或者不同社会之间互动的媒介,促进早期复杂社会的形成。
到钱山漾时期,大榭先民他们所生产的海盐,就不仅仅用来满足岛民的需求,而是供应给更大的人群。到了商周时期,盐业运输和贸易更加活跃。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先民的足迹几乎遍及了大榭全岛,越国已经有盐官,盐业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支撑。
进入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明州港南北航路的纷纷开辟,大榭岛因地处海道要冲而日益受到关注,海外交往一度十分频密。大榭岛还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一站,而得以永存史册。
海洋催生了这里独特的商业贸易,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宁波这片土地上的海洋血脉一直涌动不息。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如今,新时代的蓝色交响曲在这里奏响。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点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