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3日
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7年,基本建成“机制顺畅、政策完善、要素互通、体系健全”的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全省在学研究生数达到12万人,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达到55%,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2.7万人,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转化科技成果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有R&D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教育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1.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行动。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吉林大学考古学、化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支持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学科产业精准对接行动。实施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引导发展计划,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清单。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调整本科高校25%以上学科专业布点,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数量占比达到50%以上。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新增急需紧缺专业100个左右,学科专业与我省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匹配度达到60%以上。优化全省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专业硕士学位点占全省硕士学位点总量达50%以上,专业博士学位点达到30个以上。
3.产学研一体化育人行动。建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强吉林大学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等示范性特色学院。推广“红旗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行动,打造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未来工匠’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4.高等教育服务提升行动。推进高等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等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建立校企共引共用高层次人才、重点企业特设岗位引才等机制。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创新深度融合的科研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的运行方式,建设吉林高等研究院。聚焦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交叉融合,持续办好“南湖论坛”。
(二)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5.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围绕光电信息、新材料、人参等重点产业和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部署研究任务。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央国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拓宽投入渠道,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支持范围至35家单位,探索实施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制度,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吉林力量。
6.高水平科技供给强化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聚力攻坚机制,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碳纤维、人参、现代种业、风光电氢储、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启动实施专项30项,逐项攻坚突破。推动科研经费改革,强化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统筹,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坚,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7.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行动。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我省布局,加快完成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三室”“三院”新型研发机构,每年省市共投入6亿元支持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建设运行,探索实施“任务+平台+人才”组织模式,全链条适配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投资基金、科研团队、优质企业,产出一批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成果。推动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建设提档升级。统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
8.高质量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设立科技领军企业储备名录,省市联动、“一企一策”支持一汽集团、中车长客、长光卫星、吉林化纤等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力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省“四上”民营法人单位数量的18%,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5%。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国有企业采购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实施“破茧成蝶”项目,支持初创、在孵企业成长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达2.1万户。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动态管理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基地达350家,孵化企业1万户以上,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9.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等新模式。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差异化赋权”等科技成果转化许可方式。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创新券”机制,稳步扩大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联盟基金规模。培养技术经理人2000人、创业导师1800人、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1500人,累计服务企业1万户(次),累计新增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3万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000亿元。构建中试研发服务体系,征集发布创新成果转化供给清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要素支撑。
10.高效能科技金融赋能行动。整合优化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评价工作,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投资企业纳入首批试点,建立基于创新积分的企业信用新模式,设置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鼓励天使基金、创业基金、产业基金等对科技企业给予投资支持,灵活运用创业担保贷款、科技保险产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开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担联动等。强化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实施“先投后股”等新型资金投入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11.高层次人才吸引培育行动。实施“长白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一批高层次引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杰出团队。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助力更多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协同培养项目,培养1000名左右具备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硕士和博士,为重点产业发展储备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12.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行动。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推动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优质科创资源向港内集聚,打造具有影响力品牌力的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人才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产业园区实施特色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机构,集聚产业高端人才,构建人才创新雁阵格局。
1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行动。深化引才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事编助企”引才用才、校企共用高层次人才、企业引才奖励等制度。常态化开展“组团引才”,引进一批我省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落实科研人员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岗位管理、编制使用、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放权松绑。健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叉挂职、兼职创新、定向服务机制,促进更多人才智力资源向产业生产一线流动汇集。
(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推进工程
14.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支持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引育优秀科技人才团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吉转化,促进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前沿技术产业培育布局,营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
15.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行动。改革科研项目凝练方式,突出企业“出题”,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科技攻关任务,累计实施企业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项目300项以上。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将符合条件的横向攻关项目认定为省级科技项目,加快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产业与科技教育“双向奔‘富’”,主动为科技企业适配一批科研人员,为科研团队适配一批关联企业,探索建立选派教授专家企业挂职、建立横向科研合作、共建专业性研究院的渐进式合作机制,累计选派“科创专员”“产业教授”1700人以上。
16.园区建设助力产业集群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瞄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人参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流科技园区。积极引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以企业为主体新建重点实验室5个、科技创新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5个、新型研发机构40个、科学家工作室20个。统筹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通区域内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重点培育10大产业集群,打造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17.应用场景牵引技术创新行动。推动在氢能、碳纤维、大功率半导体、生物制药、人参产业等领域开发开放应用场景,引导科技成果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快速突破与迭代。支持“吉林一号”挖掘农业、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领域应用场景,依托长春光谷、北湖未来科学城等科技园区打造“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中心30家,依托吉林大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实制造业“智改数转”政策,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创建,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三、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省委科技委统筹作用,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强化共商共研、协同联动机制,增强政策一致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财政投入。鼓励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将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作为获得财政资金、平台建设、项目支持、科技奖励的重要依据,确保一体化发展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来源:吉林日报
初审:赵勇
复审:姚丹
终审:闫学龙
洮北微报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
这里是“洮北微报”公众号。喜欢的话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常来看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