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师节,这是泸州十二中生物老师王莉过的第30个教师节。从教30年,她在校园里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亲切地叫她“莉姐”。
王莉(中)和学生们。
从王莉的爷爷开始,这一家三代人出了七位教师,他们的教学情缘从1958年开始。
1958年,王莉的爷爷王剑眉来到分水中心小学(现江阳区分水岭学校前身)教语文。那个时候他也没想到,自己将在这所小学校坚守36年。
小时候的王莉和爷爷合影。
那个时候的学校只有几间教室,学生都来自附近的乡村。虽是教语文,但因为师资条件有限,王剑眉还要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那时候村里的孩子们日子过得很苦,看着面黄肌瘦的学生们,王剑眉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补贴,煮上面条或者做点简单的饭菜,和学生们一起吃。
他将家安在学校附近的小山坡上,在那里开垦出土地,种上了蔬菜和粮食。他的5个儿女从小就跟着他一起下地干活,全家人靠着他微薄的工资生活。教室里的桌椅破了,他拿着工具修补;学生没有文具,他拿出工资来买铅笔和本子送给他们。在王剑眉的儿女们心里,父亲这位老师平凡又伟大。
王莉告诉记者,爷爷本来有机会调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任教,但他觉得,乡里的学校条件太差,没有老师愿意来,如果他走了,山村里的孩子们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想到这里,他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在这所山村小学坚守了36年,直到退休。
王剑眉的5个儿女从小耳濡目染,他们中的4位和父亲一样,站上了三尺讲台。
王莉的父亲王为众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选择了师范学院。1981年,大学毕业的王为众来到泸州七中教语文。
王为众(左三)和他的学生们。
在王莉的印象中,父亲爱读书、学识渊博。他的第一节课,就以纯正的普通话和幽默的自我介绍吸引住了学生。再“秀”上一段二胡表演,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父亲说,要做‘有滋有味’的语文,让学生们上课不枯燥。”王莉说,在课堂上,父亲经常引经据典地拓展课本内容,学生都希望他的语文课不要下课。在课外,父亲也经常关爱学生,那个时候王莉一家人住在学校宿舍,王为众就在家里给学生们辅导功课,王莉的妈妈就做好饭菜,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学习之外,王为众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有一次,一个男生没来上课,同学反映他肯定是去了电子游戏厅。王为众急忙去寻找,果然在一家电子游戏厅发现了那个男生。男生见到老师撒腿就跑,王为众着急追他,结果一不小心撞到玻璃门上,还受了伤。事后,男生很愧疚,但王为众并没有生气,只是叮嘱他不要逃课了。
这样的小事情还有很多,也让学生们和他亲近了不少,师生之情也在一年年的校园生活中逐渐加深。
后来,王为众不幸得了白血病,许多毕业很久的学生都来看望他。听说需要输血,不少学生都提出要给老师献血,并纷纷捐款,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难关。
多年后,王莉两次遇到父亲的学生,他们都还记得她,也记得王为众这位老师。王莉说,这就是一位老师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王莉一家的教学情缘也从泸州走到了其他地方。王莉的3个姑姑在成都和重庆当上了中小学教师,她们都一直任教到退休。
在王莉和妹妹的印象中,家里有这么多教师,但是他们都顾不上她们的学习,长辈们更多是花时间在辅导学生上。“改作业、备课,忙忙碌碌,仿佛有干不完的事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她们看到长辈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也接过了长辈的接力棒。
王莉的妹妹王霞和学生合照。
受父亲教学方式的启发,王莉的教学风格也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在教学方式上,她喜欢寓教于乐,带着学生们去校园里观察植物,去实践基地里体验植物的一生,从播种到收获;她也会让学生体验制作发酵食品,做馒头、面包,一起酿造葡萄酒。这样的教学形式收获满满,她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视频作品获得了省级评比一等奖。在从教的30年里,凭借过硬的教学水平,她在省、市、区级教师竞赛中频频获奖。
从教多年,王莉也感受着教育模式的快速更新,从最开始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AI辅助等,从单纯的老师讲授到现在的大单元教学,从死记硬背到着重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促使着她不断学习,紧跟时代脚步。
30年过去了,王莉依然坚守三尺讲台。从爷爷到父亲、姑姑再到她和妹妹,她说,教育是一种信仰,坚守是一种态度,传承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