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农历二月廿六 星期四 总685期
清明的古碑,写着民族的文化;
清明的青塚,记着华裔的传统;
清明的细雨,淌着亲人的思念;
清明的春风,送来崭新的四季。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清明节这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开始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是习俗中的一大特点。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放风筝、拔河、插柳条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汉族节日习俗,清明时节,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每到这一时段都会三五成群漫游野外。
插柳条这一风俗活动主要盛行于安徽北部,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这一活动寄托着百姓的愿景,希望庄家粮食也如插柳一般插土就活。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习俗之一拔河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节气,也是传统祭祖的节日。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祭奠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清明祭祖具有传承意义,其内涵是孝(敬)文化。祭祀祖先,是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哀思与敬意,给下一代提供一个认识孝的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有着重大的意义。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利用扫墓祭祖之际,长辈们往往会向下一代讲述祖先的经历、好的英雄事迹和成功事例,以及一些励志的艰苦奋斗精神体现,都能鼓舞和鞭策下一代继承祖先遗志和奋斗精神,使后代不忘初心。而不好的事迹或家族的遗传疾病,也可以让后代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
花不尽,柳无穷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哀思
四时八节对先人的祭拜追思
不求庇佑,唯愿与故人,岁岁铭记
清明至,细雨纷纷
万物生长,世间皆清洁而明净
在追忆与缅怀中教人成长
时光说与人珍惜
携美好与希冀,与春天同行与爱同在
春已至,盼君来|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
浙江校友返校|“渝”你相约,在浙里
重电第八届“丰润”校友励志奖学项目评审暨“丰润研学团”成员遴选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