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11日,在第129批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内蒙古巴彦淖尔)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的16名博士后、专家在我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现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我市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做好前期筹备工作,认真研究活动方案,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服务团成员来自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涵盖农业、畜牧业、林草、水利、食品等专业,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将围绕我市在农牧林草、水利、冶金等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指导、产品示范推广、项目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一对一”订单式服务。奔着问题去,拿出实招来。服务团成员分组赶赴项目地点,为需求单位开展“一对一”服务、面对面指导。在盐碱地改良及高效利用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邵天韵边走边看,仔细分析项目优势并介绍同类经验,为项目的发展打开思路、提供借鉴。“去年我们与市农科所进行初步合作,在三四亩盐碱地试验田上种植向日葵,设置了20多个处理,都是关于各种各样的调理剂。从初步的实验结果看,试验田与正常盐碱地上种植的向日葵相比,增产量达到13%以上。”邵天韵说,“下一步,我们将与市农科所进一步探索调理剂对土壤结构的优化、快速脱盐脱碱及养分库的增容扩容等方面的研究。”在市农科所试验羊场,工作人员聆听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博士后张乃锋对“肉羊中草药保健用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分析后频频点头:“专业水准高!张博士为我们现有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更多方向。”同济大学博士后符博敏专注于研究盐碱地治理与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收获颇多。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项目联合申报、科技联合攻关等模式与当地进一步合作。”他说。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产业与专业激情碰撞。两天时间里,服务团成员争分夺秒、步履不停;有关单位刨根问底、如饥似渴。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让项目需求单位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都收获满满。“从2017年开始,试验基地布设了暗管排盐装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盐碱地改良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农科所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娜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筛选或引进更多、更好适合盐碱地上种植的品种及集成相应的配套种植技术,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市农科所共有400多亩向日葵试验田。通过近几年的品种选育,我们减轻了向日葵列当危害。很高兴能够匹配到这次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的成员,为我们带来技术支持和创新机遇。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向日葵育种能力和水平,让向日葵育种向4.0时代迈进。”市农科所副所长张晓红说。“在群众最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我们找到了书本和实验室里‘阳春白雪’的价值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曹艺萌说,她更加坚定了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人社部门将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宝贵资源,探索博士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文字、图片:记者 周悦
编辑:崔瑨
校对:贾楠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