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The World AIDS Day -
当12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世界艾滋病日的钟声敲响在每一个关注健康与生命的角落。今年“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主题,如同一把炽热的火炬,照亮了防艾之路。艾滋病,绝非单一的医学难题,而是深深嵌入社会肌理的复杂挑战。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我们正处青春的浪潮,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之星,更应在这全球性的防艾战役中挺身而出。
艾滋现状
艾滋病在我国乃至全球,依旧是极为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据相关数据表明,新报告的青年学生病例数量在近年来呈持续上升态势。到2024年,仅上半年我国报告新发现的15 - 24岁青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已达8000例,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青年学生群体因为处于性活跃阶段,所以成为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极为关键的重点人群。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发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HIV病毒宛如隐藏在暗处的“恶魔”,专门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步将其破坏,使得免疫功能产生缺损。如此一来,被感染者的身体防线千疮百孔,极易被其他各种疾病趁虚而入,生命健康也随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且由于艾滋病潜伏期很长,通常可达7~10年,所以很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
1. 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2. 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注未经检测的血液等。
3. 母婴传播:HIV阳性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可能传给婴儿。
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特别是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
注意: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艾滋病病毒感染阶段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和无症状期的感染者没有特殊的体征和症状,不能从外表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只能通过检测出体内病毒的核酸、抗原或者抗体来判断。急性期和无症状期的感染者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仍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可能伴发多种机会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最终全身衰竭而死亡。
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和治愈性药物,但做好自我防范胜过打疫苗。大家要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重点是预防经性传播。这要求我们要牢记“三要三避免”。
什么是三要?
①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我们青年学生离艾滋病并不遥远,如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社会中一些相关问题仍然存在。青年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讲座和科普宣传,积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
②要采取防护措施。要掌握艾滋病预防技能,掌握相关预防药物的获取方法。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性途径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发生性行为,要佩戴安全套进行防护。
③要及时阻断和检测。发生高危行为后要及时寻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人员的专业帮助,根据需要在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药物阻断感染。
什么是三避免?
①避免与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要了解性伴的艾滋病检测结果,针对性伴不同的检测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②避免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③避免滥用助性剂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不仅会使健康受损,还易导致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知艾防艾,让我们不再谈“艾”色变。艾滋病毒感染虽然不可完全治愈,但如果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依从性好,可使病毒载量大大降低,艾滋病毒在体内的进展可以放缓到“几近停止”的水平。
让我们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习相关知识,做好自身防护,坚持“知艾防艾,以爱治艾”的理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精彩荐读